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阅读上海100胜 34 | 风华曹杨 第一个“工人新村”散发城市温度

2018年01月19日 05:09 来源:新民晚报


曹杨新村掩映在小桥流水绿树碧草之间。

曹杨新村掩映在小桥流水绿树碧草之间。 张龙 摄

新民晚报(记者 江跃中)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选址批准建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因选址位于当时的商业集中地曹家渡与杨家渡之间,又有一条曹杨路,故得名“曹杨”。

曹杨新村位于普陀区南部,沪宁高速入城段地区,由武宁路-中山北路-金沙江路-桃浦河所围合的区域构成。经过多年的建设,曹杨新村已发展为拥有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环境、交通等资源的大型成熟社区,人居环境优越。整个社区住户3.2万余户、居民10万余人。

老上海人对曹杨新村有着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当年,一曲杨柳青小调《曹杨新村好风光》曾传唱全城:“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

在这个地域面积仅2.14平方公里的社区里,道路小但幽静,河道短但清澈,房屋多但有序。伴随着诞生之日起就扎根于此的劳模精神,孕育了这片红色土壤独有的区域文化,66年的变迁,更是一部反映新中国工人新村发展进步的微缩史。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60多年来,曹杨新村先后接待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外国友人,让世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作为第一批入住曹杨新村的居民,今年69岁的唐锦波老人,已经在曹杨一村住了65年。“那时我才4岁,跟着父母亲来到刚刚建成的曹杨新村安家,这里一切都是新的,居住条件也‘一流’,全家人都特别开心。”唐锦波告诉记者,尽管一室半的房子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但最多的时候,里面全家老老小小住了8口人。不过,他们很满足了,当时能够住进曹杨新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随着唐锦波老人的回忆,记者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

农田上建起苏式小洋楼

19514月,上海市召开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陈毅市长在讲话中要求市政建设应“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

会后,上海迅即着手筹建工人住宅。经过实地勘查,最终确定在普陀区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征地建房。当年那里还是大片农田,其间散布着杜家宅、桂巷、大俞家弄、吴家厍等自然村落,可利用的土地多达3000亩。

第一期工程于9月破土动工,次年5月即告完工,共建有48幢,每幢两层,共有6户人家,其中第三户、第六户是一室半的大户,有22.6平方米,其他小户是16平方米,每层公用一个约12平方米的厨房,每户有1个简易抽水马桶。1963年,为了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又加盖了第三层,同样是三户,公用两个厕所。总建筑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可容纳住家1002户,取名“曹杨一村”。如此“时尚”的“苏式小洋楼”,令当时的人们羡慕不已。

曹杨一村建筑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房后开满鲜花,绿化覆盖率超过了30%。住宅楼旁,一系列配套公共设施同时兴建,有小学、图书馆、公共浴室、菜场、消费合作社、诊疗所、大礼堂等。有人这样描绘:“漫步在一村中心的大草坪上,抬头即见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新村中部穿行而过,河上横跨两座红桥;呈梯形和扇形分布的楼房掩映在小桥流水、绿树碧草之间,煞是好看。”

 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扇形分布的苏式小洋楼风华依旧。张龙 摄
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扇形分布的苏式小洋楼风华依旧。张龙 摄

戴着大红花入住劳模村

有幸第一批入住新村的居民,都是普陀、江宁(今静安区)、长宁3区纺织、五金等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还有部分工龄较长、生产积极、住房情况特别拥挤的职工。陆阿狗、杨富珍、裔式娟等劳动模范,成为第一批曹杨居民。曹杨一村也就有了“劳模村”的美誉。一家企业的先进工作者郑长保曾经回忆说:“我是1952年‘五一节’后第一批搬进来的,当时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看着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绿色的窗棱,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感觉自己真正解放了,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1956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今天我休息》,拍摄地点也选择了曹杨新村。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陈嘉庚在参观后,写信给周恩来总理,称赞道:“其优待工人之建设,可谓现代化矣!”

1952年,政府环绕曹杨一村,再建曹杨二、三、五、六村,到1977年,9个新村全部建成。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五六层高的混合结构工房、高层住宅楼,取代了原有的两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成为新村住宅群的“主力军”。续建住宅的内部设施也不断优化,厨房、卫生间、水表、电表,从几家合用,逐步改成两家合用或一家独用。自1963年起,新村内还逐步接通了管道煤气。

外宾家里坐沪菜端上桌

糖醋小排、酱鸭、洋葱牛肉片、宫保鸡丁、毛豆虾仁、青菜蘑菇……2016912日中午,家住曹杨新村的侯生泉、徐经全老夫妻,用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家宴,招待前来做客的圣马力诺外宾一行。“6个冷菜、6个热菜、2个主食,都是老伴做的,昨天就开始准备了,要让老外尝尝我们曹杨人家的好味道!”70岁的侯生泉老先生,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道。

这天中午,曹杨新村街道共有4户居民在家欢宴外宾,这也是上海人民对外友协成立60周年在曹杨新村街道举办的“甲子同心,璀璨60年”——中外市民交流活动的一部分。1953年,曹杨新村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利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等资源,推出了“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接待项目。至今,曹杨新村已先后接待30多万外国友人。1991年,加拿大留学生大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说,“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曹杨新村名扬四海。

违法建筑走空中花园来

2005年,曹杨一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保护类别为四类。保护重点以及要求是维持单体原外貌和规划空间格局。

然而历经数十年风雨,曹杨一村出现大面积外墙剥落,内墙开裂渗水,道路坑洼不平。为了较好地保护风貌,普陀区2009-2010年,集中整治了房屋外墙、内墙和屋顶,并同步实施小区环境整治“六小工程”,即路面、绿化、晾衣、停车、椅子和门面的整修。

和很多老式小区一样,曹杨新村的违建也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的家园环境,2016年以来,曹杨新村街道重点拆除了社区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今年,街道聚焦住宅小区的违法建筑,打响了小区拆违的攻坚战。

“针对拆违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公益性的违建点位,我们注重民主协商、整建结合,探索出了‘五违四必’整治的新思路。”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严玉鹏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违法建筑变身“空中花园”的故事。

杏杨园小区的车棚是曹杨环浜沿岸的违法建筑,同时也是小区内唯一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如果简单拆除,将直接影响小区居民停车。街道最终将拆除方案调整为改建方案,将车棚向内退缩,腾出环浜沿岸3米通道,使其符合河道沿岸违建整治的要求。

改造后的车棚增设了安全充电桩、消防喷淋等,车棚顶部还建造了一个“空中花园”,结合沿岸3米通道的健身步道工程,形成了一处环境绿色、生态的景观角。另外,部分违建在百姓生活中具有一定功能,街道通过建设替代性设施的方法,尽量减少拆违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看着周边新建的高楼大厦林立,我们这些老住户心里头也蛮羡慕的,但我还是喜欢住了那么多年的老房子,有感情啊。”唐锦波老人说,相信宜居的曹杨,未来会建设得更加舒适、美好。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