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南京大屠杀82周年:经纬交织的家国记忆与和平之声

2019年12月12日 0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月19日,民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11月19日,民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南京12月12日电 题:南京大屠杀82周年:经纬交织的家国记忆与和平之声

  作者 程励 杨颜慈 朱晓颖 申冉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历史真相却日臻清晰,和平之声愈加响亮。

  在历史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国际友人……以不同的契入方式,为真相奔走,为正义发声,为和平代言。

  1937年的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对南京及附近地区大量平民、战俘实施长达40多天泯灭人性的大屠杀。无数普通百姓的一生就此改变,葛道荣是其中之一。

  葛道荣当时10岁。本该快乐的童年记忆,却充满着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画面。所幸的是,在魏特琳等国际友人的保护下,葛道荣和弟弟妹妹躲过屠戮。

  这份恩情让葛道荣终生难忘,也促使他做起了和平使者。他说,“生命不息,脚步不止。”

  在最初的40多年里,历史真相被蒙上厚厚灰尘,鲜有人知道或提及在南京发生的那桩惨案。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唤醒冰封许久的“南京记忆”,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建馆、立碑、编史”工作全面展开。

  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便是最早一批“打捞”家国记忆的人。他组织编纂的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共4000余万字,迄今仍是世界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最翔实的史料集。

  “把这段历史真相搞清楚,是我们学者共同的责任。还原历史,只为开创未来。”张宪文称。

  编史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在万人坑遗址上破土而出。馆藏的一件件文物史料成为直击心灵的“利刃”,将南京大屠杀真相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遇难同胞“守灵23年”的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23年间,我觉得有三件最值得纪念的事,一是三次扩建纪念馆,二是地方公祭终于上升为国家公祭,三是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如今,纪念馆的年参观人次从10万陡增至800万。参观者中,不乏爱好和平的国际人士,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便是其中一员。

  1998年至今,松冈环往来南京百余次。她追访了数百位日本老兵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撰写成书,拍摄影片,将尘封的“点”与“点”的记忆串联成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真相脉络,讲述给更多日本人听。

  在松冈环等一大批并肩同行的国际友人、海外侨胞的奔走努力下,捍卫真相、呼吁和平的理性声音,飘洋过海。

  2004年,美籍华人鲁照宁通过中新社,联系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此开始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海外收集工作。十多年来,鲁照宁热心抗战文史资料的征集和捐赠工作,迄今已达1700多件(套)。

  公祭日前夕,美国芝加哥歌剧院驻院导演、旅美青年歌剧导演周沫向纪念馆捐赠了她的《拉贝日记》歌剧总谱。这部带着战争创伤基因的作品,正是为和平而作。“我奶奶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浩劫,侥幸活了下来。我很感恩能够传承这火种,讲述历史真相、传递和平理念。”

  “这段历史记忆,经历了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到世界记忆的过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任馆长张建军说。

  在他看来,这段承载着“城市之殇”“民族之恸”的记忆有经有纬,每个人都交织其中。“在未来,惨痛历史仍需铭记,无论国与国关系凉热;在未来,和平依然如阳光雨露般珍贵,需要来者继续努力。”(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