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上海抗疫战场发现“外国特种兵”,战斗力杠杠的!

2020年02月13日 05:31 来源:新民晚报


/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有这样一群外国友人,他们选择了留在上海,与我们并肩作战,共抗疫情。疫情面前,不同的只是语言和方式,相同的是抗疫的信心和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会渡过难关。近日,新民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六位外国志愿者,一起来看他们的抗疫故事。


全球调集资源,捐赠万个口罩

以色列人格林伯格:

现在是向上海报恩的时刻了

 

格林伯格(左)把捐赠的口罩分发给周边小区的志愿者


80年前,当纳粹法西斯在欧洲掀起迫害犹太人的高潮时,上海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座接纳犹太难民的城市。数万名犹太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在虹口区现长阳路附近的一片社区找到了安身之所。如今,他们并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当新冠病毒肆虐之际,在沪犹太人也积极行动起来,想方设法为这座城市作出一份贡献。

 

来自以色列的格林伯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上海犹太社团的负责人,2月3日,在他的推动下,在沪犹太人社团想方设法筹集到了一万个口罩,交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赠给纪念馆周边社区的老人和一线防疫人员,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曾经接纳并善待了犹太难民,有恩必偿是犹太人一贯的准则。

 

2月10日,在上海犹太纪念馆,格林伯格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已经宅了好几天了,为了节约口罩,因为自己也没剩下几个。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想方设法为上海多争取一些口罩和其他资源。“我1998年就带着家人来到上海,从事为在沪犹太社团服务的工作,对上海有着很深的感情。”格林伯格先生告诉记者,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之时,他就开始想方设法争取一些口罩来应急。

 

在沪犹太人不少从事贸易,其中有一位正好手头有一万个口罩准备出口,格林伯格先生得知后立即与他联系,争取到了这批口罩。在和朋友们商量后,他决定把口罩交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分发给周围的居民们。“这里是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先辈生活过的地方,犹太人对虹口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格林伯格说,他看到周围社区的老人们都在排队登记买口罩,很多都买不到,于是作出了这一决定,希望能为他们解燃眉之急。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在受到捐赠后,纪念馆将口罩交给了附近居委会,由志愿者分发给了居民,老人们高兴极了,说子女不在身边,口罩也买不到,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批国际友人捐助的口罩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上海在犹太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伸出援手,我希望这份小小的礼物,能让大家知道,犹太人一直没用忘记这份恩情。”在过去的20多年,格林伯格先生在与当年上海犹太难民交谈时,最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当年纳粹对待我们连动物都不如,但上海给予了我们爱与尊严,这是我们重拾生而为人尊严的地方。”

 

如今,当中国遇到灾难时,格林伯格先生选择留在上海与市民一起抗击疫情。目前他正全球范围筹集资源,并在国际犹太人社群发起号召,不久后将会有更多的医疗物资运抵上海。

记者:李一能 摄影:陶磊


女学生道口站岗,值守小区大门

阿尔巴尼亚人陆海燕:

这时能出力就出力,助人为乐很简单


10日下午1时30分许,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真西新村第二居民区大门口,来了一位穿着件志愿者红马甲的姑娘,拿着把“额温枪”,对每个进入小区的居民测试体温,“不放过”一个人。尽管姑娘戴着口罩,还是有细心的居民从她脸庞、头发等特征,看出她是位外国姑娘。没错,这位姑娘就是就读于普陀区甘泉外国语中学的阿尔巴尼亚人陆海燕。从9日开始,她将连续3天在这个地方履行志愿者的职责,为上海的防控阻击战再作贡献。

 

 

陆海燕(左)给居民测体温


自普陀区红十字会发布招募花桥道口支援志愿者启事后,一大批热心市民踊跃报名,其中就有陆海燕的名字。 大年初五,陆海燕看到招募启事后,便和妈妈商量报名,但妈妈认为,道口接触的人太多了,有点危险,她不放心,希望女儿能静静宅在家,别添乱。“这时候,能出力就出力,我只要带好口罩、护目镜就没问题,不怕的。”在陆海燕的坚持和耐心解释下,陆妈妈也同意了,并叮嘱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在陆妈妈的建议下,陆海燕选择了志愿服务时间,从中午12时到傍晚6时。

 

“1月31号去的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小担心,害怕对方不配合。”带着点忐忑,陆海燕开始了第一次站岗。“您好,请将头伸出车窗接受体温测量,谢谢配合!”每一辆车停下来时,陆海燕第一时间会说这句话,比划手势引导待检车辆,手持“额温枪”,在和组员的亲密配合下,陆海燕工作一丝不苟。让她欣慰的是,自己接触到的所有车主都相当理解他们,会主动摇下车窗,配合工作。“我看到他们自己在车里都会带着口罩,有时候车里会有宠物冒出来,还会有小朋友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陆海燕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忙碌的工作间隙中,一些让人放松的小插曲。

 

傍晚5时多,天渐渐暗了下来,气温也大幅度降低,这时候,对志愿者们的考验又开始了。陆海燕说,下午4时后,道口的风会很大,膝盖会被吹得直打颤。每次休息、上厕所、饮水都需要摘掉防护品,消耗大量时间,为了不造成道口堵车,陆海燕也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尽量不吃不喝,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即便如此,陆海燕在第一次上岗之后,又踊跃再次报名值班。考虑到她年纪还小,区红十字工作人员没有立即安排,但在她一次又一次的提交报名后,陆海燕又成功上岗两天,成为此次红十字志愿者值班次数最多的一位。

 

据普陀区红十字会介绍,作为红十字救护队员的她,早在中学时的红十字救护课程中就已经和红十字结缘,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红十字会、区红十字会举办的应急救护技能比赛,2016年她和另两名队员分别荣获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应急救护比赛初中组团体冠军和个人单项第一名。她自豪地说:“助人为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记者:江跃中


宣传防疫知识,协助道口检测

巴基斯坦人曼苏尔:

中国快点好起来,想第一时间吃火锅

 

曼苏尔(右)发放防疫告知书


“嗨,有人在吗?”曼苏尔站在门口用英文打招呼。他站在一户人家门口,等着给住户送上防疫告知书。近日,一位浓眉大眼的26岁小伙子引起了不少嘉定外冈镇居民的注意。他叫曼苏尔,是一名巴基斯坦籍外冈镇社区志愿者,最近在做社区防疫知识宣传和道口防疫检测的工作。

 

听到门外有人打招呼,来自荷兰的丹尼穿着拖鞋走出了家门。“如果您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请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曼苏尔说着递上了粉红色的防疫告知书。这一套流程他已经非常熟练了。对于这些社区提示和告知,丹尼欣然接受。因为很久没有没有看到客人,丹尼和他的妻子感到很开心。妻子为曼苏尔递上了姜茶,丹尼则抱着自己的猫出来和人打招呼。“很久没看到这么多人了吧。”丹尼和自己的猫说。

 

据了解,曼苏尔所服务的上海庄园社区是外冈镇外籍人士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生活着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近20名外籍人士。

 

 

曼苏尔在204国道葛隆道口对途经车辆人员进行测量体温


完成社区志愿工作后,曼苏尔又来到外冈与太仓交界的204国道葛隆道口,协助医务人员、警察等对途经车辆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并对重点地区人员核查登记信息等工作。

 

“小伙子,辛苦了啊。”一位司机对曼苏尔竖起了大拇指。面对这位生面孔,来往的司机都显得颇为配合。

 

平时在公司里负责和国外的客户对接,曼苏尔常常需要在午夜后保持工作状态,并且第二天8时准时上班。因为复工时间延后,这位“工作狂”有一点点不适应。曼苏尔拉着玩得来的中国同事,一起报名当起了外冈镇的志愿者。“我们都喜欢体育,就成了朋友。公司里有什么活动,几乎都是我们两个一起报名参加。”曼苏尔的同事许力介绍。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好朋友。”曼苏尔用还算标准的中文说。在中国四年,在上海两年,曼苏尔的中文听说能力已经不差了。“每天在社区宣传的时候,我都会看拜访的人是谁,如果是中国人,就讲中文。如果不是,就讲英文。”曼苏尔说。

 

“既然是问题,那么总有解决的方法。”曼苏尔表示相信中国可以做到的。“希望这一切能快点好起来。”曼苏尔说,“到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去吃火锅,里面要放油豆腐的那种。”

见习记者:张泽莤 摄影:刘歆


坚守工作岗位,筹集救灾物资

日本人黑川惠司郎:

邻居家遭难,我们必当全力相助

 

黑川惠司郎


2月7日傍晚5时,黑川惠司郎戴着口罩如约来到上海报业大厦门前,他伸出手隔空挥了几下,笑着说:“这是最近流行的空气握手。”前不久从日本回沪,黑川先生一直在家“自我隔离”,但为了这次采访还是提前结束了“闭关”,只为能一吐心声,为中国抗击疫情加油鼓劲。

 

上海与长崎是友好城市,作为日本长崎县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黑川先生的工作是促进两地交流,推动贸易交往,以及为在华长崎企业提供协助服务。在本次疫情大规模爆发时他正在日本,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后,立即向长崎县政府提出对华援助物资的申请。

 

1月中旬的日本,N95口罩已经几乎买不到了,于是他与政府医疗机构商议,动用了长崎县紧急储备来应对,并且发动私人关系四处筹措灾区急需的医疗物资。在他的协调争取下,长崎县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调拨物资,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也作出了尽快支援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友好交流地区的指示。

 

最终长崎县与长崎市调拨出了7万只口罩、数万套防护服,支援作为友好交流省县的重灾区湖北,并且准备向友好城市上海捐赠1万只口罩。加上对其他地区的援助,长崎县共筹集对华援助物资超过了27万件,不日即将运抵中国。

 

由于担心他的安全,上级询问他是否需要撤回日本,但黑川先生觉得暂时没用必要。因为上海的同事们都等着他开工,长崎在华企业也需要他的协助,更重要的是,上海市政府对于疫情的应对工作让他感到安心,上海市民都戴着口罩,生活物资也非常充裕,加上外卖非常发达,足不出户就能采购生活必需品,因此他决定回到上海坚守岗位,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抗击疫情的战斗。

 

在这几天返沪“自我隔离”的过程中,黑川先生在互联网上也感受到了中日关系,特别是民间感情极速升温,看到了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援华物资,是如何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在日本有一个传统,绝对不能看着邻居遭难而无动于衷,一定会全力相助。” 黑川先生说,在沪工作三年,非常喜欢中国和上海这座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是他的本分,他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疫情,让生活重新回归正轨,而中日关系也势必会因为在这场灾祸中的患难真情,翻开全新的一页。

记者:李一能 摄影:陶磊


转发防疫信息,热心答疑解惑

美国人何凯莉:

病毒并不可怕,人生可以过得精彩

 

何凯莉(左)与仁恒党支部书记唐佳正在阅读公告栏里张贴的防控疫情通知,并把重要的讯息记录下来发送到业主群里。


“我爱上海,也很相信中国人的勇气与智慧。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

 

2月7日上午,记者在仁恒滨江园居委会遇见何凯莉时,她正在仔细阅读公告栏里张贴的防控疫情通知,并把重要的讯息摘录下来发送到业主群里。凯莉是美国人,和家人生活在上海已有10余年,尽管她的中文说的不是很溜,但却是个地道的“中国通”。此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袭来,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留在上海,共抗疫情。

 

“没有人会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到来感到‘开心’,有人为此失去了生命,有人正在与疫情的抗争中忙碌奔波。但我想说,大家不必恐慌、焦虑或因无法外出而感到无聊,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意外的到来,并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和家人独处的时光。”这段话是凯莉送给同在上海的外国朋友们的建议,2月3日,她在“上海妈妈协会”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推文,名字译作“我们在这里:最大化利用这段等待外出的时光。”

 

在凯莉看来,为了把病毒拒之门外,孩子们不能照常上课,先生的办公地点也挪到了卧室,但大家并不为此而感到糟心,因为全家人终于可以放慢时间的脚步,而不是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忙东忙西,再也不会感叹一天的时间不够用。“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肆意传播,人们因此而畏惧。所以我们更要保持好的心态,天空是灰色的,但人生可以过得精彩。”


凯莉说自己的中文并不好,但也想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她看到街道工作人员为了预约口罩、发放通知而忙前忙后,就主动帮忙把消息转发到各大外籍业主群,并叮嘱左邻右坊疫情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最近上海启动了口罩网上预约购买,街道考虑到我们这些外籍人士的需求,特别推出了英、日、韩、西四国语言版本的链接。这些信息我都会及时转发到群里,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了解清楚后也会帮忙解释。”

 

在仁恒小区里,像凯莉这样的热心志愿者还有很多。这个地处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涉外小区,近60%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做到疫情防控宣传不留死角?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有妙招——利用“小支点”撬动“大治理”。据仁恒党支部书记唐佳介绍,得知居委社工们正在摸排信息,小区的业委、洋委员、党员骨干等组建了“仁恒滨江群策群防志愿者群”,大家齐心协力帮忙扩散信息,让中外居民们自发接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杨欢 摄影:徐程


给侨民发口罩,组织捐款活动

韩国人朴相珉:

大家一起努力,中国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朴相珉(右)发放口罩


2月7日下午,韩国人林女士走进位于闵行区上海韩国商会所在地的炫润国际大厦一楼,用免洗洗手液洗过手,测过体温后,来到大厅中央口罩发放台,向工作人员出示了护照,拿出手机在微信小程序上对提前输入的身份信息进行了对照验证,通过后领到了5个口罩。林女士对记者说,自己住的小区门口实行严格登记,快递外卖都不能进入,虽然有些不方便,但让人有安全感,小区周边的商店都在正常营业。在口罩发放现场,上海韩国商会副会长朴相珉正在组织发放工作。

 

1月25日,上海韩国商会、驻上海大韩民国总领事馆、驻华东韩国人事件事故支援协会三家机构组建了“非常对策委员会”,委员长就是朴相珉,牵头组织日常防疫防控志愿者工作。他介绍,从2月3日开始,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在沪韩国侨民发放口罩,截至2月6日,已经有6000多位韩国人领到了口罩。除了向本国侨民发放以外,他们还联合其他韩国民间机构向上海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捐赠了8万多个口罩。

 

朴相珉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开发的用来申领口罩的微信小程序,韩国侨民不仅可以在小程序上申领口罩,还能看到翻译过的中国政府发布的疫情信息。记者看到,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捐款活动也正在小程序上进行,“现在已经收到25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了,活动捐款我们准备用于在沪侨民的防疫用品购买,对上海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的捐款,以及对武汉地区的捐款。”


 

朴相珉为进出大厦的人测量体温


因为这次疫情,朴相珉不仅自己日常生活上受到了影响,在上海开的公司也暂停运营,原本和客户签定的合同也无法继续,经济受到了损失。后期,委员会的一项工作就是分析韩国侨民和企业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对策。“虹泉路韩国街上许多商家这次因为租金和人力成本遇到了困难,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帮忙解决。”但他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中国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自己的生活也能恢复正常。

 

他认为,现在上海防疫防控工作管理得非常好,进入小区、商务楼都要登记和测体温,春节假期延长等措施都非常有用。现在对于韩国侨民来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疫情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分类识别靠谱信息的工作很重要。

记者:屠瑜 摄影:张龙


上海为在沪外籍人士获得疫情信息

开辟两个新渠道

● 市外办官网每日五种语言发布

● 12345提供七种语言咨询服务

不知从哪里获得可靠的疫情消息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在沪的外国人。其实,上海已经为在沪外籍人士开辟了两个获得最新疫情防控信息的新渠道。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了解到,从2月1日开始,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在官方网站(wsb.sh.gov.cn)推出“疫情防控”专栏,用中、英、法、日、韩五种语言,编发每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通报最新疫情防控动态及防护提示。

 

此外,上海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市外办合作,从2月2日起,针对本市疫情防控方面常见问题,提供英、日、韩、法、德、俄和西班牙语在内的7个语种在线咨询服务,服务时间为每天8:00-20:00。此外,非外语坐席服务时间,热线话务员也会将外籍人士咨询求助电话转接至相应外语志愿者,接听处理。并且,有关电话纳入紧急流程办理,开通绿色通道。


“原本因为疫情还有些许不安,多亏12345,让我踏实不少。”7日下午,拨通王小姐的电话,传来的话语是连声的“满意”。王小姐来自日本,长期生活在上海。中文不够好的她想了解,如果出现症状该如何寻求帮助。工作人员耐心用日语告诉她身边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出现症状可就近就诊。在她看来,上海防控措施能在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快速响应,实属不易。身边不少朋友也会时时发信息关心她的需求,让她备感温暖。“上海是我的第二个家,为了这座城市的健康安宁,我们心连心,一起抗疫情!”


“Hello,Sir.What Can I do for you?”下午3时许,12345外语客服人员沈颖接起了电话。电话那头一位外籍人士说起了最近烦心事。原来,他想咨询回国是否有出入限制。另外,工作签证过期,又该如怎么做。“目前上海和印度并没有对出入境有任何限制,但是鉴于疫情严重,我建议若没有特殊事情,尽量留在上海。至于工作签证问题,我会立即把您咨询的问题给出入境管理局,让他们给予回复。”沈颖用流利英语说道。


这位来自印度的外籍人士说:“不少印度朋友看了国外发布的中国疫情消息,有不少担忧,我告诉他们‘这里都挺好’。”“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力量。”


记者在现场看到,短短1小时内,先后有2位外籍人士打来电话,咨询口罩购买渠道、休假延期会不会影响出入境手续时效和他们正常行程等等。沈颖介绍,自疫情爆发以来,外语来电量明显增多。“我们主要及时提供疫情防控方面的准确信息,让外籍人士增强防护意识,给他们吃‘定心丸’。”

记者:季晟祯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