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侨乡广东】隔离不隔爱 温暖一直在

2020年04月17日 10:54 来源:侨乡广东


澳大利亚华人主动要求与驻点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澳大利亚华人主动要求与驻点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从境外归来的同胞、外国友人在广州“不期而遇”,他们在这里开启一段特别的经历。14天集中隔离,虽然只是提供一日三餐、健康监测等日常服务,甚至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很少打照面,但广州战“疫”人日夜守护的情意让来自各地的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留学生在隔离酒店内拍摄Vlog(视频截图)
留学生在隔离酒店内拍摄Vlog(视频截图)

 

留学生拍Vlog“揭秘”隔离生活

  “昨天是银耳汤,今天是小米粥”“工作人员24小时都在”“隔离场馆每天都有专人消毒”……3月28日从美国回国后,33岁的留学生艾克在广州进行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隔离期间,艾克拍摄“我的隔离日记”VLOG,记录归国心路历程及酒店隔离日常,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艾克曾是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主持人,5年前,他辞职去美国深造,如今已完成学业和实习,打算回国发展,加上签证即将到期,3月下旬,他购买了回国的机票。“美国朋友想知道我在隔离酒店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网络上的不实言论也让我很气愤”,艾克决定通过视频博客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既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也是对各种不实报道的有力回击”。

  隔离时,有很多细节让艾克感动。“一天早上,工作人员来派早餐,我为了拍视频,提前把门打开了,他们以为我饿了,赶紧跑过来给我发了一份早餐,我好感动。”

  “昨晚测体温我是36.8℃,但身体没有不舒服,后来医护人员还回访,叮嘱我,房间多开窗通风,多喝点热水,别感冒着凉,有问题随时找他们。”艾克说,“他们很重视,态度很积极,奋战疫情的这种激情我很少见到”。

  在隔离的日子里,艾克时刻换位思考,医护人员每天“全副武装”重复着测量体温、送餐等工作,还要回应127人的隔离微信群里的询问、需求,帮助大家顺利渡过隔离期。“都是和我们一样大的‘80后’‘90后’,我们隔离只是14天,他们却在这里‘被隔离’了一个半月,甚至要持续更长时间去冒着生命危险为隔离人员服务,太不容易了”。

 

俄罗斯姑娘主动请缨担任翻译

  俄罗斯姑娘Varya(中文名娲丽娅)3月13日乘机从莫斯科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后开始了14天的集中隔离,其间她被工作人员认真周到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主动提出承担俄语翻译的工作,通过微信语音帮助工作人员与俄罗斯旅客进行更直接的沟通。14天隔离期满后,她还要继续提供协助。“隔离的感受就是很满意!14天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对我都很好,我想表达感谢。”

  Varya抵达广州后,首先入住了越秀区广州宾馆,之后因为她乘坐的航班中有一名与她相邻几排的乘客确诊了新冠肺炎,Varya作为密切接触者,转到越秀区另一家酒店继续进行隔离。

  Varya表示,两家酒店的环境都很好,在广州宾馆,因为外国旅客比较多,工作人员的接收任务很重。Varya被工作人员的真诚服务与关怀深深打动,也看到大家工作的不易,她提出担任俄语翻译,希望帮助工作人员减轻负担。于是工作人员接到不会英语的俄罗斯客人,就通过微信联系Varya,由她进行翻译。解除隔离后,Varya对工作人员说,我愿意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需要随时联系我。

  广州宾馆是广州最早一批境外来穗返穗人员中转服务及集中隔离点,至今已接待1091名旅客,其中外籍人士293人。越秀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赖卉岚和她的同事们在这里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她说前段时间的广州宾馆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她和团队接管服务的客人来自世界各地59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方便外籍人士尽快了解管理政策,他们多途径补齐语言沟通短板,包括增配现场翻译、翻译笔,联系线上翻译平台,挖掘区内翻译人才以及外籍志愿者等,Varya正是其中一位,特别给力。

 

四海之内皆兄弟 苍穹之下地球村

  “四海之内皆兄弟,苍穹之下地球村”,越秀区儿童医院副院长、小儿内科主任医师张涛感慨。他和妻子廖嘉仪3月17日起便开始带领工作队进驻越秀区入境人员集中健康观察隔离点。

  驻点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做到严谨细致,如登记客人资料时的近距离接触、咽拭子采样等高风险操作,又如每天两次面对面的体温监测以及为有不适症状的客人“查房”等。他们经常反复讨论每一项工作的流程和细节,做到不遗漏、不出错,遵守规程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工作程序化,沟通人性化。

  在驻点时,他们迎来上至80岁的老爷爷、下至刚满月的婴儿;还包括罹患抑郁症的留学生、聋哑的澳大利亚华人以及各国旅客。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或华裔,廖嘉仪在留学期间锻炼的英语口语派上了用场,她用英语跟他们讲解说明了政策、咽拭子采样的必要性,以及配合采样的要求。聋哑澳大利亚华人被医护人员的细致服务和关怀深深打动,离开隔离点时还主动要求与驻点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詹晨枫、汤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