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侨乡广东】广东汕头 从“0.2”起步,打造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2020年09月07日 08:35 来源:侨乡广东


汕头的玩具产量约占全球的30%。

汕头的玩具产量约占全球的30%。 张加扬 摄

40年前,汕头迎来了新天地。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就此完成奠基礼。

 

创建经济特区,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也为汕头插上腾飞的双翼。2019年汕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1亿元,是1980年的97.4倍,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2亿元,是1980年的119.2倍,年均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6元,是1980年的99.7倍。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巨大的推动力,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沙汕坪”到恩格斯笔下除五个通商口岸外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从经济特区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从建设粤东中心城市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回望40年发展历程,汕头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创造了多个“全国首创”和“全国率先”,切实肩负起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40年奋斗足迹,深深镌刻在这片肥沃的冲积平原上。

 

“0.2”起步走出特色发展路

 

 

“特区敢为人先的精神就像是一股力量,让大家激情澎湃、齐心协力。”回忆起在汕头经济特区初创时的经历,曾任广东省二建公司施工长、今年73岁的谢镇安说,那时候特区就是郊区,上班路程远,为了节约时间,他和工友选择搭棚房、睡工地。

 

一晃眼近40年,谢镇安见证着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沙丘到繁华。

 

汕头经济特区筹办时,划出龙湖村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作为出口加工区范围,规划为三期,并分为5个小片区,第一个小片区仅有0.2平方公里。就是从这“0.2”起步,一代又一代的特区建设者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1.6平方公里、52.6平方公里、234平方公里……自1980年建立,通过三次扩围,汕头经济特区的面积扩大至全市。汕头的经济总量,也从1992年突破100亿元到2009年突破1000亿元,并于2013年、2016年、2018年分别实现1500亿元、2000亿元和2500亿元“三级跳”。

 

在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首任主任刘峰看来,特区综合改革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特区要有“为”,一定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实情的改革方向进行重点突破。据刘峰回忆,特区初创时期,他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思路,务必使开发的区域能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获得经济效益。

 

摸着石头过河,是那一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最生动的例子,当属发展创汇农业。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历史传统,汕头经济特区从起步建设之日开始,就把依托潮汕平原发展创汇农业作为重要抓手。特区管委会按照建立外向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申请在龙湖加工区的东南面划出19.3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农业发展区。1981年12月,在第一批自办国营企业中,就有汕头经济特区农业发展联合公司。

 

外向型经济高潮随之而来。相较于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远离港澳。特区管委会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将劳务费控制在比深圳、珠海低1/3左右的区间。在外资上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汕头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越来越多的外商,在汕头尝到了投资的甜头。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汕头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在远离港澳和广东发展核心区、区位条件不具备、交通基础设施起点低、缺乏资金支持和重大项目落地的条件下,在有限资源和较低水平支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和侨资侨力等,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多项全国“第一”引领风潮

 

 

特区速度,从改变开始。

 

1987年,对汕头经济特区来说,是加速之年。这一年,现任特区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的王瑜,高中毕业入职该公司。“有时公司的项目申请立项,早上才提交资料,下午就能收到相关部门的批复。”年轻的公司办事员王瑜,被特区效率以及机关办事人员那股拼劲所折服。

 

彼时,开风气之先的“24小时内答复”制度,已享誉海内外。在这一制度下,到特区办事、投资的人基本上一天之内可以完成相关手续,免去了多次奔波之苦,众多客商被吸引到汕头投资办厂。

 

同样成为特区受益者的,还有林一娜。当时,汕头经济特区面向全国招录技术人才,属于集体编制的林一娜脱颖而出被破格录取。特区特事特办、不看出身、不讲编制,公平竞争的机会和任人唯贤的氛围深深吸引了林一娜。

 

1988年1月,汕头经济特区出台了“已调入经济特区的全民、集体固定职工一律改为劳动合同制工人,但档案保留固定工身份,以备调出经济特区时使用”的新规定。1988年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将合同化管理由管理层发展到干部层,在一些国营直属公司实行“企业工作者”制度,打破干部与工人身份的界限,实行劳动合同制与职务任期聘任制。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同时,汕头率先在合同制工人中实行养老保险。1984年7月,汕头经济特区颁布了《合同制职工实行社会劳动保险暂行规定》。

 

在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中,汕头经济特区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率先对特区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率先成立外资银行总行,首创出口创汇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率先制订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我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

 

在轻工业领域,汕头同样引领风潮:全国第一张照相纸、第一张黑白照相胶卷、第一张X光软片、第一张印刷制板胶片、第一张新闻传真胶片、第一张卫星云图接收纸……如今,汕头是中国最大的内衣家居服产业基地,国内三大玩具礼品生产基地之,玩具产量约占全世界30%,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45%,化妆品产量占全国60%以上……

 

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蒸蒸日上:汕头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批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为13个、94个,列全省第5位;2019年全市完成现代物流业增加值52.98亿元,快递业务量列全国第16位、全省第5位……乘风破浪中,特区经济腾飞。

 

打好“侨牌”开启“二次创业”

 

 

“1982年,正大集团相继在珠海、汕头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华投资的外商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获悉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后,便第一时间决定回到中国投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来汕头投资。

 

吸引侨资,是汕头作为重要侨乡的先天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实施“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侨资,成为汕头经济特区外资的重要来源。

 

从经济特区到华侨试验区,汕头迎来“二次创业”。

 

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的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赋予其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管理机构同等的省级权限。

 

当前,华侨试验区突出“侨”字特色,向新兴业态集中发力,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和特色人才政策,吸引、鼓励包括侨资在内的优秀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落户。

 

汕头,因侨而立、开放而兴。

 

位于东海岸新城塔岗围片区的亚青会主场馆,施工现场一片繁忙。2021年11月,亚青会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举办亚青会,是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综合检阅,将更好地展现改革开放成就和风采。

 

从保税区升格而来的汕头综合保税区,将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成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领跑者。汕头将充分利用好这一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先进的综合保税区,争取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00多年前,红头船从这里起航,踏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1984年,汕头港开辟集装箱业务;199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至今,汕头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运往来。

 

改革洪流,奔涌向前。

 

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新起点,汕头经济特区要坚定勇当尖兵的决心,“杀出一条血路”,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新征程,汕头经济特区要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40年时光变换,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南方日报记者 辛均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