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侨乡广东】“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

2020年11月11日 10:30 来源:侨乡广东


市民参观省档案局(馆)举办的侨批申遗成果展。罗斌豪

市民参观省档案局(馆)举办的侨批申遗成果展。罗斌豪 张迪 摄


侨批史上最长信——一封近3000字的番批

侨批史上最长信——一封近3000字的番批 李钢 谭铮 摄


当年的侨批。李钢

当年的侨批。李钢 谭铮 摄


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是印度尼西亚陈君瑞寄给潮州侨属的侨批,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恋。李钢

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是印度尼西亚陈君瑞寄给潮州侨属的侨批,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恋。李钢 谭铮 摄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这是一封收藏在广东省档案局(馆)的普通侨批。如今,即便与亲友相隔万里,全天候的互联网也令思念随时可达。金融往来,亦只需指尖轻触。可在那个“望洋兴叹”的年代,海外华侨与故土亲人的沟通,难比当下的便捷与丰富。这,促成了“世界记忆遗产”——侨批的孕育与发达。每封侨批背后的故事大都平凡而琐碎,但将万千封批信揉碎进历史的长河中,浮现出的便是老一辈海外侨胞心中悠长浓烈的家国情思。

 

海外之音

  红头船、樟林港……早在宋元以前,潮汕地区就有人出海谋生。积淀千年的海洋文化,造就了潮汕人“走天下”的气质,也形成了大批次的潮汕籍华侨。

  背井离乡、单枪匹马,无论潮汕或是五邑,闯南洋的先人都有同一个念头——赚钱养家。无论他们在异国的日子如何艰难,哪怕食不果腹,都会将钱物寄回家:这强大的精神动力,促成了“银信合一”的家书—侨批的诞生。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潮汕方言中将“信”称之为“批”,五邑地区则把这种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称为“银信”。学者饶宗颐曾将侨批称为“海邦剩馥”。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侨批历经15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如华侨寄回家的第一封信往往是“平安批”,意在给家人报声平安。这第一声问候里必须附上一点钱,代表着揾工顺利、不忘使命。而故土亲人亦会寄出回信,侨批与“回批”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亲情链:海天一色,潮涨潮落,两张薄纸,便是亲缘血脉的彼此承诺。

  随着出洋人数增多,待寄故土的侨批数量也在增加,这促成了肩负着“跨境邮政”功能的侨批局的诞生。据记载,1921年前,每年有几千万的侨批款进入潮汕经济社会;1921年后,这个数字增长到1亿元;而1931年后,每年侨批款的数额已倍增到2亿元。这段时期,有40%至50%的潮汕家庭是靠侨批过活的,因此潮汕有“食侨批”“食番批”的说法。潮汕地区的一些老人们回忆,“批脚”将侨批送达时,村里常常如过节般热闹,家人阅读信件,孩子数弄着银元,欢声笑语一片。

  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若干辛苦钱,这些连接海外华侨与祖国侨眷的两地书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记录着近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3年6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据统计,目前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

 

家国故事

  身在海外,中国人血脉中本就浓烈的家族情怀,这时更加炽热。体现在侨批上,便是注重书信的修辞、文法和礼节。一封封侨批上,均不乏“双亲大人尊前”“跪禀”“敬禀者”等抬头,及“尊安”“如意”“谨禀”等结语。

  侨批,流淌着滚滚乡情,也凝结着拳拳爱国心。“吾侄教育费事当尽绵力,寄去毋须多挂也,吾侄年青,须要努力攻读以期有成,服务国家社会……”这是收藏在广东省档案局(馆)的一封侨批,不多的文字流露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侨居海外,炎黄子孙无时不牵挂祖国。抗战期间,汕头澄海籍的旅泰侨领苏君谦、郭子纲和黄奕曾寄往国内一封特殊的侨批—捐资200元以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办学。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及廖承志等联名复信,对他们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保存至今的同期侨批中,印着“同仇敌忾”“复兴民族”标语的批信更比比皆是。

  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华侨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故里、祖国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骨肉、同胞的责任感。封封侨批,来回之间,是海外华侨爱家爱国的历史见证,那些附在家信中的汇款,更成为促进侨乡发展的原动力。

  广东省档案局(馆)收集的大量批信显示,除赡家和投资之外,海外华侨更向国内捐献了许多批款,广泛用于文化、教育、卫生、救灾赈荒等公益慈善事业,实现报效桑梓的愿望。抗日战争期间,广大侨胞向祖国寄回大量款项,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时期,梅县籍的华侨更是踊跃捐款,为志愿军捐赠了数架飞机。

  据统计,民国时期仅梅州地区一隅,较大型的企业或公共福利事业均由一些热心人士向侨眷集资或派人到海外发动捐助。如梅州最先创办的电力企业光耀电灯公司,就是由华侨集资兴办,梅县松口镇1000多间店宇中,60%左右由侨资兴建或由侨资购买。

  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侨批文物馆时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这首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是印度尼西亚陈君瑞寄给潮州侨属的侨批,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恋。抚今追昔,西堤公园一带,骑楼依然林立,那是百载商埠的见证。建于1922年的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已成为汕头老埠游的著名景点之一:老华侨来此寻根,小情侣到此留影。公园的景观墙上,印有侨批样式的瓷片嵌入其中,这是一道景观,今日祖国的繁盛景象,正是对这段绵延百年家国故事的最好续写。(宗和)


1957年,华侨郑友为从新加坡寄回广东的侨批
1957年,华侨郑友为从新加坡寄回广东的侨批

泰国华侨寄回广东的侨批
泰国华侨寄回广东的侨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