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侨乡广东】看,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印出六个字……

2023年03月22日 22:37 来源:侨乡广东


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又踏层峰望眼开。

  在这个凝聚万众期待、富有生机活力的2023年春天,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如期而至。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并在农历新年开工第一天,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冲锋号。

  肩负全省人民重托的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承载万千期盼、汇聚发展智慧,共赴春天里的盛会,献计高质量发展。

  湾区建设步伐,稳!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规则探索促进“软联通”,粤港澳三地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日益便利。

  发展看广东

  2月25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广东辖区)在广州举行。考生中,首次出现了一位来自澳门的女孩,她的名字叫户圆菲。

  按该考试原来的报名规则,仅持有澳门身份证的她,是无法在报名系统录入信息并参加考试的。2022年3月,一场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交流会,让户圆菲有了新的机会。她在交流会上提出了自己的难题,得到了来自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施家伦的关注。施家伦将这一问题带上全国两会,随即获得中国残联复函,对网上报名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为港澳符合条件的盲人考生提供便利。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一个缩影。

  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的第五个年头,粤港澳三地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联通”,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往来与互动愈发密切。

  据统计,允许港澳居民报考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的政策出台后,累计吸引超过15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36人获聘用。此外,4000多名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各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推动越来越多港澳与内地人士双向奔赴。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但在科研质量、人才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陈倩雯在今年的提案中,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三地产业合作以及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三方面提出建议。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推进,粤澳两地深化软硬联通,澳门企业、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发展越来越便利。”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出台针对粤澳合作的专项配套性政策,更加精准地调动澳门优势,为粤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可持续的政策支持。

  制造当先步伐,实!

  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广东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的1/8,目前正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封装车间内作业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奔 贺全胜 摄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封装车间内作业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奔 贺全胜 摄

  发展看广东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在1月28日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组数据凸显广东的厚实家当:目前全省制造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6万亿元大关,拥有70余万户制造业企业法人和一大批优质企业、8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了制造业当家“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以及“指挥体系、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考核体系”的“5+5”战略要求和工作体制机制。

  坚定“制造业当家”,抓好今年的1530个省重点项目,是广东2023年制造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广东将把“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作为工作的核心,重点在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立柱架梁”、推动工业投资“积厚成势”、推动产业平台“提级赋能”等方面发力。

  “要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兔年新开局,方向已指明。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东生认为,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一方面表明了广东推进制造业跃升的决心,另一方面构建发展制造业的良好环境,极大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信心。

  在他看来,“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全球正面临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为加快提升广东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在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领域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构建自主价值链,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

  科创引领步伐,快!

  广东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体验者试坐小鹏汇天“旅航者X2”飞行器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体验者试坐小鹏汇天“旅航者X2”飞行器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发展看广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后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纷至沓来……广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方面,广东强化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相继挂牌运作;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另一方面,广东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2022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

  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让广东成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强磁场”。2022年,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是一名在广东从事科研工作十多年的科技工作者。

  “近年来,广东在科研的布局、投入,以及对科研人才的政策等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优秀,值得点赞。我在广东深切感受到大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感受到广东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孙志嘉表示,广东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新征程上,广东有责任也有实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高端科研仪器等方面,广东要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县域振兴步伐,紧!

  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71.7%的广东,正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发展看广东

  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广东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

  陆续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不断强调突出县域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列入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

  今年2月发布的《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广东将累计组织10万名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力争实现带动1万名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

  如今,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正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认为,县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改革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谢青梅表示,近年来,广东已构建包括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等在内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接下来,要在技术需求的牵引下,通过提升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让各类创新成果在产业一线高效转化,以此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县域产业发展了,环境生态保住了,县域发展才有生机活力;要发挥县域经济对镇村经济的牵引作用,推动县镇村一体化发展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县富镇强村兴。她还建议加快推动县域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

  生态护航步伐,坚!

  今年全省要确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每个市、县应至少建设一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

粤北重要生态屏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通讯员供图
粤北重要生态屏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通讯员供图

  发展看广东

  2023年是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日前签发的2023年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全面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的令》,明确提出今年全省要确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面积415万亩,每个市、县应至少建设一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要求各地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广东还明确提出打造100个以上以森林公园等为主要载体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有特色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数据显示,当前广东共建有省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20个、林长绿美园11个、公益林示范区29个,这成为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的坚实基础。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各级林长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当前,全省已设立各级林长97372名,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接下来,广东将切实抓好绿美广东“六大行动”,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为载体,统筹点、线、面全域推进绿化美化提质增效,协同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打造城乡协同发展的美丽家园。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任海表示,从1985年开始的“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活动到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再到如今的“绿美广东”,广东已进入生态环境建设新阶段。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绿美广东”的提出将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健康性、可持续性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实现绿美广东就要把保护、恢复、建设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任海表示,要进一步明确需要保护的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在关键区域恢复广东的生物多样性,还要把握好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过程的平衡。此外,要让居民的生态理念从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中心。

  文化起舞步伐,美!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00多个。

汕头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通讯员供图
汕头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通讯员供图

  发展看广东

  近年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成果丰硕,精品频出。过去一年,广东省文艺创作展演连续摘取舞台艺术“文华奖”、群众艺术“群星奖”、曲艺“牡丹奖”等国字号荣誉。其中,话剧《深海》《龙腾伶仃洋》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话剧《大道》、杂技剧《化·蝶》分获第十七届文华导演奖、表演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南越宫词》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白蛇传·情》获中国戏曲电影展三项大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增添更多“金名片”。广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2022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目前,广东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在广东,各地重大文化设施纷纷落地,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美术馆新馆、粤剧院新址即将建成使用;“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全国居首。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占全省GDP比重为5.54%,连续8年达到5%以上。

  代表委员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看来,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在于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通过创作更多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认为,艺术家要通过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文化力量。文化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请出去”和“请回去”。“‘走出去’不难,但我们还需要走进主流,要得到民众等全方位地接受才是真正‘走进去’。作品得到了认可,我们作为艺术家还会被邀请出去,这就是‘请出去’。因为作品内容好,还会再次被当地政府邀请,这就是‘请回去’。”

  许鸿飞说:“我们要让外国观众认识到,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是如此的幸福、快乐。”(文/摘自羊城晚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