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穿越400年看海上繁华 青岛开展


/

  2007年,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渔民潜水捕捞时,在27米水深处发现了沉睡海底的明万历早期商船“南澳I号”。2010年至2012年,经过三次考古发掘,打捞出水各类文物超过3万件;同样在南海海域,2004年,在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40米深的海域,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当地渔民发现的明万历晚期沉船“万历号”进行水下发掘,采集出水文物7000多件。

  8月5日,“南澳I号”和“万历号”这两艘沉船,穿越400年历史迷雾,满载昔日万历时代海上商贸东西交融的繁华盛景,抵达青岛。2015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在青岛市博物馆开展。600件精选文物,以两艘沉船的发现及研究为基础,让人们从中了解到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前奏的一段绚丽图景。

 如临幽蓝海底发现泥沙中的器物

  青岛市博物馆整个一楼展厅的墙面以靛蓝色粉刷一新,陈列的橱窗则用金沙色打底,步入其中,仿佛置身幽蓝深海,眼前就是满载瓷器倾覆海底泥沙中的商船,大大小小的货品器物在陈列橱窗的灯影里熠熠闪光。

  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展览部的吴昌稳主任介绍说,此次展出的广东省馆藏品以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居多,主要是“南澳I号”上的福建彰州窑青花,还有德化窑的白瓷以及“万历号”上的景德镇瓷器。论及瓷器的价值,他表示,民窑瓷器属于日用瓷,万历瓷器销量也很多,与官窑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历史价值而言,这些瓷器的出水,说明南海当时已是中国人活动的重要海域;同时它们也是重要的水下考古见证,中国水下考古以广东省的南海I号(宋代)和南澳I号两只沉船的打捞为代表,其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展厅中还特别陈列了一摞与泥沙沉淀物黏合在一起的瓷盘,它们就是文物出水时的模样。

装瓷器的大瓮和标注神秘文字的青花

  橱窗中,一只半人高的大瓮引人注目,这只瓮有一个绕口的名字:酱釉堆塑凤纹六狮系瓮,它出自“南澳Ⅰ号”沉船。专家介绍说,瓮身上的堆塑凤纹古朴粗犷,颈短,鼓腹,中心上提,小平底,是典型的明代风格。这只瓮上还有清晰的雏菊纹图案,称得上精致耐看。而它的实际用途却似乎将这一点精美完全湮没了。

  专家说,当时海洋运输为了节省空间,装载更多货物,会把小件的器物放到这种大型器物里,出水时,这只大瓮内装了漳州窑系青花碟259件,玉壶春瓶5件。如今它们就散落在大瓮旁,铺排了整个陈列橱窗。

  注意看这些青花瓷盘,许多都在盘内标注了奇怪的文字,其中最奇怪的要属一只画有躬身仕女的瓷盘,在正面下方堂而皇之地写了“老公”二字;类似的还有“白泉”等等,是制瓷的工匠信手写下的吗?实难考究其用意源流。吴昌稳告诉记者,专家们现在还对此争论不休,难下定论。

中国最早的油画创作是“女门神”?

  陈列中除了展示沉船中大量的瓷器、铁器和铜器,还补充了许多反映当时东西方文化商贸繁盛交融的器物,比如象牙、兕角的雕刻件,描摹世界山海的5米长卷《四海总图》,记者在图中找到了青岛,以及即墨县、女姑口等等熟悉的地名称谓。不过,这些文物中,真正惊艳的则是两幅绘制在厚木板上、与真人一般大小的仕女图像,有西洋美女的高鼻深眸,却梳了中国古代仕女的高髻,穿了低领的汉式襟衣。

  画作所使用的是纯粹的油画技法,其中一幅仕女的眼神仪态,微笑的嘴角,竟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似。吴昌稳解释说,两位仕女在当时应作“门神”的功用,而中国南方也的确有供奉“女门神”的传统。

  这件文物在广东新会的一座妈祖庙里发现,油画因受过烟火熏烤,已经看不出服饰的颜色。有研究者揣测,之所以木板没被火烧毁,是因为木板上有一种防火的颜料。还有研究者认为,这幅“木美人”是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而无论如何,这一中西合璧的文化样式,也为当时东西方交流之盛提供了注脚。(李魏)

[编辑:仇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