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时评

欧洲互联网失控了吗?中国成范例


/

  提要:欧盟对谷歌开出24.2亿欧元的罚单,引发了欧洲人对互联网监管政策的反思。面对美国强势的互联网产品,欧洲很多领域都没有能与之匹敌极具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在大陆架另外一头的中国,却在闭关锁国中,开始反转引领世界!欧洲或许应该学学中国的策略。

  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对谷歌公司(Google)处以创纪录的24.2亿欧元罚款,因谷歌在其搜索结果中偏向自身的比较购物服务。谷歌在该公司搜索结果中提高自身比较购物服务的排名,同时降低竞争对手相关服务排名。

  所谓的比较购物服务,就是一些聚合型的购物网站,购买谷歌的推广服务,谷歌会对网站进行关键词优化等措施,提高这些购物网站的搜索排名。

  按照我们的自然逻辑,我自己的店,重点推啥产品,莫非我还做不了主了?

  微信公众号只支持腾讯视频插入呢!新浪微博也只支持合作的秒拍视频直接播放!一点号、头条号,正文中拒绝一切其他任何平台的二维码。我谷歌自己的服务,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有所偏向,哪里就不正常了? 每个平台都有自我保护措施,都在主推自己的产品,这个莫非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谷歌被罚的毛病出在哪里?

  注意,给谷歌开出24.2亿欧元罚单的是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

  谷歌在搜索界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除了国内只能用baidu的小伙伴,我们这些海外华人,搜索第一选择肯定是谷歌。你要突然问是否还有其他搜索引擎?网络玩家估计可以列举一个两个,但在搜索时,依然是谷歌优先。如果谷歌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对排名进行操控,势必形成竞争垄断!

  谷歌在掌握了搜索绝对流量的前提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搜索引擎。其搜索结果的排名,关系到商家的访问流量。访问流量,也意味着经济价值!就像电视台的广告,作为公众媒体,收钱卖广告,天经地义!但对广告类型,广告出现频率有一个行业规范约束。

  欧盟说谷歌多年来,通过降低竞争对手搜索结果排名,以及人为地将该公司的购物服务排名置于所有其他搜索结果之上。欧盟称,这些“小动作”造成谷歌自己在英国和德国的比较购物服务访问量分别增长了44倍和34倍,而竞争对手的比较购物服务访问量在英国和德国则分别下降了85%和92%。

  在有流量就有了一切的网络时代,在美国,或许谷歌和Facebook可以横行无阻,但在欧盟,必须监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欧洲没有可以和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样门户网站抗衡的互联网企业,欧洲才会对此感到焦虑,才会担心欧洲完全被美国互联网企业控制。

  美国企业不是第一次遇到像欧盟制裁这样的困境。欧盟对谷歌进行反垄断惩罚,不管成功与否,都将影响美国互联网企业在欧洲的布局和发展策略。

  对待网络公司,美国和欧洲有不同的态度。美国是追求自由市场,而欧洲更倾向于监管。欧洲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传统行业免受科技巨头的破坏性影响。

  比如,谷歌聚合型新闻阅读模块,就被西班牙媒体协会联合抵制。媒体自己网站的内容,会被抓取到谷歌聚合新闻订阅模块中,这样汇集所有新闻网站新闻的做法,将所有读者都引流到谷歌,而媒体自己的网站流量则大幅下降。经过西班牙媒体协会的联合抗争,最终,谷歌取消了对西班牙媒体的新闻抓取。

  德国出版商也在就版权问题游说政府对谷歌进行限制,要求从谷歌以及其他新闻聚合器那里获得补偿。

  近来,欧洲难民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已经不在允许完全自由的言论环境。德国通过新规,向未能迅速删除仇恨言论及恐怖主义内容的社交媒体公司处以5,000万欧元罚款,这一规定遭到了Facebook和其他科技公司的强烈反对。

  相比于欧洲,躲在防火墙后的中国互联网,则没有这个烦恼。

  我们在海外生活习惯的华人,回国对网络监管不习惯,因为我们习惯了谷歌,习惯了Youtube,习惯了Facebook。我们会对Baidu一片和谐之后的搜索结果感到恼火。可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现在百度文库,知乎文库,以及各种平台都有充足的资料,只要不是外文资料,搜索结果都不会令人失望。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开放型知识分享平台,中国国内,维基百科的中文页面打不开,但西班牙语这样的小语种页面不受影响。

  对于一直生活在国内的网民,他们不关注他们无法访问的信息,因为国内网站绰绰有余地填补了这些空白。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资料资讯,都不存在信息空白区。或许国内的00后,不知道Youtube是什么,但他并不缺少信息资讯和娱乐内容。

  中国在政府强力的保护环境中,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市场,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世界。2016年,在中国约7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有一半用户曾使用智能手机在商店和餐厅进行线下支付,28%的用户曾使用智能手机叫外卖,44%的用户曾使用智能手机阅读网上小说。

  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发的产品和应用,已经完成了“习惯养成”阶段的用户积累。即便外国应用程序被解封,中国产品也会获胜,因为使用中国应用的人已经非常多,这些产品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互联网通话和即时通讯应用Skype、WhatsApp和Slack在使用方面并未受到限制,却根本无法替代中国人广泛使用的本土产品。以微信为例,这款社交即时通讯应用用户已经超过了9亿。即便是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人,也是人人都有一个微信。华人与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Whatsapp,而是微信!

  腾讯QQ,最早是模仿ICQ,后来不断发展改进。ICQ已经没落好多年,而中国的QQ则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网络帝国。

  有人说:一旦一种技术或商业模式出现,中国人就可以巧妙地让其适应本地市场,在中国,这被称为“微创新”。

  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别排第一和第三的Oppo和Vivo赢得了年轻人和不太富裕的小城市消费者的青睐。这两种品牌的手机外观和iPhone相似,具有很多相同的功能,但由于中国制造成本基础较低,其售价不到iPhone的一半。这帮助推动Oppo和Vivo的市场份额扩大了一倍,而苹果的市场份额下降13%,至第四位。

  美团点评最初是模仿团购网站Groupon的商业模式。如今美团的业务涵盖外卖送餐服务、酒店预定、电影票销售,并提供Yelp式的点评服务。Groupon呢,依然是一家团购网站。

  移动支付五年前在中国还几乎不存在,如今却已无处不在,餐馆、出租车、便利店等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这使得无现金生活成为可能。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近四倍,至合8.6万亿美元,其中约8,000亿美元用于叫车服务、游戏和购物等。相比之下, 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增长39%,至1,120亿美元。

  便捷的移动支付,催生了一大批共享服务,比如共享单车。用户可以通过应用进行支付并打开车锁,这样就不需要信用卡或充值卡,也不需要停车点。共享单车如今已经占领了中国各大城市。相比之下,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城市单车,就原始多了。

  中国在“闭关锁国”的保护政策下,中国科技公司通过模仿借鉴创新,在科技领域崛起,已经有能力创造新的趋势。如今, Facebook跟随微信的步伐,加入了电商、朋友对朋友转账和购票等功能,外国网友称之为Facebook的“微信化”。苹果近日宣布,iMessage服务将支持朋友对朋友转账功能。这一功能也是微信最早发明的。

  中国在一个封闭却安全的环境中,发展出了微信、支付宝、淘宝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这道防火墙,在Facebook和谷歌面前,中国企业或许真的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成长。毕竟,在用户粘合度和数量这种问题上,只关乎使用体验,无关爱国情绪!现在欧洲面临这Facebook和amazon这样来自美国的网络巨头,欧洲有能力给猛虎套上一根缰绳吗?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