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时评

十五年,我们正经地说着人话


/

  提要:站在《欧华报》创刊15年的时间节点,小米、大米良、谷粱,要真心感谢《欧华报》给予的机会,也感谢所有读者,对“谷粱时评”这种“开脑洞娱乐化”政经评论风格的包容和支持。

 

  下一个十五年,相信《欧华报》依然会有坚守有底线地说人话。

  《欧华报》创刊十五年,作为十年的老员工,我要吐槽!

  当我们坚决要小屁孩们叫我们“哥哥”“姐姐”,不要叫“叔叔”“阿姨”时,明年,2018年,00后们将陆续成年!

  可怕的时间!

  日子,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把我们推到今天。沉淀在时间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们?

  10年前,我背着双肩包走进报社编辑部,主编问:你是来应聘的?我说:不,我是来参加笔会的。那年我第一次参加《欧华报》笔会,当年的自己,执著地按照平仄音律写着古文格律诗,一派“看透世事”的少年轻狂。

  后来,我成了《欧华报》的记者翻译“小米”。翻译西国新闻,做人物专访。当时还在康普读新闻官硕,下午晚上要上课。主编照顾我做“大半工”,全职和半工之间的“大半工”,因为每个月可以多拿一点工资。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因为主编就是一座“活火山”——随时都会喷发!

  这么写就你自己看得懂!这个选题西班牙的侨民不感兴趣!一段话里竟然有两个错别字!西语单词格式要统一!大标题不够精炼!副标题太虚!行间距没有按照统一的欧华格式!图片都拉变形了!那么条小新闻你写那么多字,版面上的新闻主次怎么办?一个版面5000个字,除去个四分之一广告,如果放两张新闻图片,这个整版报道不要超过2500字……主编会一直从办公室说到你的梦里。

  翻开《欧华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整、规矩。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或许《欧华报》的侨民读者,不会觉得段落行间距过宽过窄有什么差别。但版面与版面之间的统一性,段落间的视觉平衡,每一行的阅读时长,都是构成“良好读报体验”的重要因素。

  在西班牙,没有新闻出版局来监管一份华文报纸的专业品质。这些严谨而专业的细节,是《欧华报》第一代媒体人自我要求的结果。而我,非常感谢这份严谨!

  因为这份严谨,在《欧华报》做记者翻译的从业经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了价值。

  每一天,我们都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不管你是为自己学习,还是为老板打工,过一天,自己的命,就少一天。主编的严谨,打磨了我的专业能力,这是我对在《欧华报》工作那段时间,最感恩的地方。

  10年后,我放弃了用华丽生涩的辞藻来炫技,每周开着脑洞,写着“个人化”的时政评论。当年,我是记者翻译“小米”,现在是评论员“谷粱”。

  虽然现在和《欧华报》只保留着一篇评论的关系,但这一篇评论,却是当年那个“小米”10年的积累和延续。

  “这么写就你自己看得懂!”十年之前,主编这句话指导我翻译新闻,十年之后,这句话,指导我写今天的每周时评。给媒体写文章,不是作者的自嗨,而是要用读者能够看得懂的文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当我在分析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枯燥的经济问题时,我会记得这句话。落笔之前,我会把生涩枯燥的政治经济问题,通俗化、娱乐化,放弃显得自己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写一篇大家都能看懂的文章。给人看的文章,就要说人话。

  2018年,《欧华报》站在下一个15年的起点。

  当年报社的同事,已经分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中。当我们说起“是欧华出来的”,潜台词就是:不会乱来!不会乱说!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口碑。

  当下,信息传播方式、阅读习惯和个人的信息筛选机制,和10年前、6年前、3年前、1年前截然不同。自媒体、朋友圈、微信群,解构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门槛。大家都可以成为资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互动式的信息生产方式,也让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

  读者不再需要花钱买报纸,获取资讯已经完全免费。媒体或者自媒体的内容,既然不赚读者的钱,那赚什么?

  免费的资讯,不再赚你钱包里的钱,反过来,资讯在消费读者,消费读者的时间。

  之前,你花1.5欧买份报纸,我们要为你这1.5欧元负责。现在,你花时间阅读新闻,正经媒体要为你花费的阅读时间负责。

  不实消息可以“更正”,而你的时间,却是不可逆的。

  自媒体可以说:免费给你看,你还想怎么样?错了,那我就发个“声明”喽。这是“免费阅读”赋予自媒体“可以乱来的权利”。

  正经媒体,没有这个权利。

  我们用文字消费着读者的时间,拿什么去馈赠这份时间的信任?这一分钟,我的文字,是在糟蹋你生命里的时间,还是丰富了你见识的维度?媒体的内容,无论是印在报纸上,还是网络推送,都要考虑“阅读价值”,读者花时间阅读所能得到的价值。

  “不会乱来!不会乱说!”这是《欧华报》多年坚持与执着的结果。

  我从“小米”,到“大米良”,再到“谷梁”。五谷为养,我们传统媒体人重点考虑的,是我们的文字,是否可以成为你时间的养料?这是核心价值,至于标题和表达方式,那只是形式。

  我们当下所生活的资讯世界,充斥着真假莫辨的信息,虎头蛇尾的噱头。如果你只想娱乐大众,哗众取宠,那也请专业点,做饱满,做扎实,不要结束在一个无聊的“标题党”。

  面对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也在求变。主编对“谷粱时评”在探索尝试上的支持,是我要感谢的第二个重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流行热词。

  曾经,高屋建瓴的视角、全面客观的信息、理性中性的分析,是读者对新闻人的“要求”,也是新闻人的“愿望”。但是,受到个人学识、信息来源的局限,我们只能以一个诚恳的态度,分享我们的“个人观点”,哪怕署名是:本报评论员。

  当我用“板鸭”代替“西班牙”,老一代读者感觉不适应。主编为我辩护。

  当我调侃我们能党(Podemos)是西班牙政坛的“搅屎棍”,这种极具“个人感情倾向”的文风,不适合“本报评论员”。但主编支持我探索“娱乐化轻阅读”的新模式。

  我开着天坑一样的脑洞,从一个奇怪的视角,用非主流的方式,来解读西班牙某个政治经济问题。不是主编所期待的“全面客观”,但她依然支持我尝试“个人视角的评论方式”。

  当然,一些脑回路过大的文章,也会被主编砍掉,逼着重写。媒体有自己的担待和责任。在无数种可能性当中,需要守着底线。

  我们媒体人都明白,无论阅读模式如何升级,无论阅读习惯如何改变,永恒不变的,是我们对“内容的阅读价值”那份执着。你用你生命里的时间来阅读,传播没有价值的内容,就是谋杀!

  站在《欧华报》创刊15年的时间节点,小米、大米良、谷粱,要真心感谢《欧华报》给予的机会,也感谢所有读者,对“谷粱时评”这种“开脑洞娱乐化”政经评论风格的包容和支持。

  下一个十五年,相信《欧华报》依然会有坚守有底线地说人话。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