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指尖技艺”如何变成“指尖经济” 女代表建言支招


资料图:图为苗族女同胞在进行苗族传统苗绣技艺展示。中新社发

资料图:图为苗族女同胞在进行苗族传统苗绣技艺展示。中新社发 骆云飞 摄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作者 刘鹏 袁超 周燕玲

  8日,恰逢“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女性代表委员中,有多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她们向记者表示,希望将这些“绝技”向经济效益转化,推动妇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这两天,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在会上展示的竹丝画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杨昌芹是一位“90后”,也是竹编工艺传承人。杨昌芹的家乡贵州省赤水市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这里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她说,如今竹编工艺品是家乡脱贫的“法宝”。

  全国人大代表殷红梅表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资产化,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助推脱贫攻坚的一大优势。

  如何让“指尖技艺”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苗寨,从小就学会了拿针配线。”石丽平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传承人,她介绍,苗绣是细腻精致的刺绣工艺,在苗族的衣食住行中随处可见。“以前没有意识到,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品还可增收致富。”

  2008年从国企辞职的石丽平回家乡创办了民族工艺公司,然而苗绣需大量劳动力,且时间长成本高,短时间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很多人一开始宁愿继续外出打工也不愿加入。石丽平说,走村串户是她创业之初的全部工作,“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让她们真正了解到传统的苗绣是有价值的。”

  然后,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技能培训,让绣娘们重新捡回日渐淡忘的传统手工技艺,让做工精致的苗绣重焕活力。石丽平说,有了高质量的产品,公司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轨,苗绣逐渐产业化。

  全国人大代表、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向记者分享的是一个“偶然”的经验。

  曾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她,闲暇时把马尾绣绣在了自己的包上,结果厂里的人看到后纷纷赞其精美,抢着要订购。受此启发,宋水仙将华美精致的马尾绣与衣服、鞋等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回乡成立了三都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使马尾绣形成产业化。“如今,一双普通马尾绣鞋能卖到好几百元人民币,好的马尾绣衣服能卖到上万元人民币。”宋水仙说。

  传统刺绣结合现代时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这也让石丽平深有感受。“有了传统手工艺的‘输血’,创新创意就像‘造血’。”石丽平的公司跨界与国内外创意公司及时装品牌公司合作,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将苗绣与时尚服饰相结合,不仅促进了苗绣产业的发展,也让苗绣成功走向海外市场。“现在,苗绣产品已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州州长杨永英认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注重品牌建设,可整合起来,形成大品牌,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从而形成品牌战略。

  代表们认为,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不仅使传统民族技艺重焕活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