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埠新闻

桂发祥麻花、杨柳青年画、霍元甲故乡 ——海外华媒记者团天津采风行


海河之畔魅力十足的天津

海河之畔魅力十足的天津

 

  2018年7月13日-16日,本报记者与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华文媒体记者在天津市侨办的安排下,走进天津,体验天津深厚的民俗文化,感受天津的高速发展。

天津意大利风情街
天津意大利风情街

  天津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是海河之畔、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车行一路,西方殖民时代的烙印在这个低调奢华的城市建筑群中随处可见。这是一座有亲和力、有风情、魅力十足的城市。我们在意式风情街午餐,这是曾经意大利的租界地,位于市中心,濒临海河。这里的房屋建筑多为二至三层的意式洋楼,地处中央的喷泉,雕刻细腻独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件件动感的马赛克作品,一件件意式的饰品、木雕、面具,颇有意大利艺术的时尚内涵元素,仿佛置身于意大利小镇,别有一番风情。

  这座城市同时又饱含着传统中华民俗文化的历史沉淀。早有耳闻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天津的这三种传统美食,名扬沽上,享誉全国,也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

 

中华老字号: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模型
十八街麻花模型

  “没有品尝过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就好似枉来一趟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少有的既为“中华老字号”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食品企业,成为当之无愧的天津旅游特色食品名片。我们一行人走进了这个百年老字号,了解麻花产生发展的历史,观看麻花的生产过程,品尝各种味道的“十八街麻花”,香甜酥脆,真是一绝!

中华老字号桂发祥
中华老字号桂发祥

  据记载,麻花产生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时,百姓就用油炸面点来代餐,其中蜂蜜和面炸成的保质期比较长的粔籹便是麻花的先祖。之后的几千年,粔籹不断地演变至今天的麻花。

十八街麻花创始人
十八街麻花创始人刘老八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是由天津城中一位靠卖麻花为生的手艺人刘老八于1927年首创的,刘老八是个精明利落的生意人,出身面点世家,深得祖上真传,身怀面点绝技,尤其他炸的麻花备受欢迎。如何做出与众不同,融合各家之长的麻花呢?刘老八遍访各地,历时数载,独创出一套和面、发酵和制作的工艺,在白面条和芝麻面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闽姜、核桃仁、瓜条、青红丝等多种小料的酥馅儿,制成了什锦夹馅大麻花,使麻花酥脆香甜,形成独特的风味小吃,顾客盈门,生意更加兴隆。刘老八为麻花铺取字号“桂发祥”,当时他的店铺地处东楼十八街,故而得名“十八街麻花”,在津门赫赫有名。


桂发祥十八街大麻花
桂发祥十八街大麻花

各种口味的麻花
各种口味的麻花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所选用的主料是面粉、植物油和白糖,又加入桂花、芝麻仁、青红丝、闽姜、花生仁等十几种小料,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断条、对条、搓制成型、炸制等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

麻花生产车间
麻花生产车间

  每支麻花由数根细面条组成,在白面条和芝麻面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闽姜等多种小料的酥馅,经拧花而搓制成不同规格、大小各异的麻花品种。炸制出来的麻花香甜酥脆、久放不绵,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享誉海内外。无怪乎十八街麻花有那么多的“铁粉”了。

桂发祥小八件
桂发祥小八件

桂发祥酥饼
桂发祥酥饼

  2016年11月18日,桂发祥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作为老字号食品企业,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上市以来,企业一方面会将募投项目空港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大做强,持续投产并释放产能;一方面是把现有的主业做好,把产品做精做细,保证市场营销的升级。严格控制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美味、安全的需求;还有就是借助桂发祥这一上市公司的平台,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字号企业,通过资本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借助优秀的管理方式、金融方式,携手走创新发展之路,把老字号发扬光大。

 

千年古镇杨柳青石家大院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岸边。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之精妙。

石家大院戏台子
石家大院戏台子

  石家大院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大规模建筑始于清光绪初年(1875)。初建时期的几处主体建筑耗费白银三十万两,整个建筑群包含十八个院落,典型的四合连套,院中有院,轴线明确,功能布局合理,气派宏大,砖木石雕精美独具特色。而院中主体建筑之一石府戏楼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封闭式民宅戏楼。

记者参观石家大院
记者参观石家大院

参观石家大院
参观石家大院

  这里浓郁的民情,丰富的馆藏,精美的艺术,使石家大院逐渐成为海内外人士赞慕游访的胜境。

 

与杨柳青年画传承大师面对面

 

  杨柳青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鼎盛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全镇有300家画店作坊,手工艺人达3000多人,街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大体分为五大类,每类都有上百种作品:娃娃类,比如最出名的“连年有余”;民俗类,如过新年;仕女类,比如“仕女游春”;民间故事类,有民间故事和舞台戏;神像类,如门神、财神。每一张杨柳青年画都有一个故事,艺人要能以柔和且富于美感的笔触将故事中表达的美好企盼融入画作,并能体现节日的祥和、喜庆。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在名目浩繁的年画中,又尤以娃娃画最具代表力,杨柳青的娃娃画的特点: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凑、千万别把骨头露。

杨柳青年画手绘材料
杨柳青年画手绘材料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十分有特色,过程大致分为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是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具独特的艺术价值。

霍庆顺大师现场表演
霍庆顺大师现场表演

  我们采访中恰遇霍庆顺大师,他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老字号“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人之一。

“我也来试一试”
“我也来试一试”

 

“霍元甲”的故乡在西青

 

媒体团在西青
媒体团在西青

  笔者孤陋寡闻,一直以为霍元甲是香港人,因为最早的电影霍元甲是香港拍的。其实,霍元甲是地地道道的天津西青人,他出生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西青精武镇小南河村度过的。

媒体团在霍元甲博物馆前合影
媒体团在霍元甲博物馆前合影

  精武门•中华武林园位于天津市南侧的精武镇团泊大道旁,这里曾经是霍元甲的故居和墓地所在地,当地政府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陵园、纪念馆等,让人们可以来此参观祭奠、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故事。

霍元甲博物馆
霍元甲博物馆

参观
参观霍元甲博物馆

记者团在霍元甲博物馆
记者团在霍元甲博物馆

  中华武林园依据中华传统文化与精武文化相结合的建造理念,将武德与武魂融入其中,凸显精武人自强不息,“爱国、健身、正义、助人”的精神。

  景区的东侧是霍元甲的陵园,里面有纪念堂、武术神道等,还有霍元甲墓,可以在此祭奠前辈。西侧则是霍元甲广场,广场上有其雕像。最为显眼的是广场中央的霍元甲纪念馆,里面展示了霍元甲的生平和文物,还有关于霍元甲事迹的影片播放,让参观者了解这位爱国武术家的生平。

天津西青霍元甲文武学校
天津西青霍元甲文武学校

  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也坐落在霍元甲的故乡——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博文、精武、厚德、宏志的校训方针,倡导“以武扬天下,以文固根基”的治学理念和“以文利人、以武修身”的育人理念。培养出一大批“武精、德厚、文博、礼谦”的优秀毕业生。

霍元甲文武学校的外籍学生
霍元甲文武学校的外籍学生

  学校以传承精武文化,弘扬精武精神,培育精武人才为己任,坚持走出校门,走出天津市,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演出近千场,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法国、南非、香港、澳门、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交流访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霍元甲《武传奇》剧照
霍元甲《武传奇》剧照

  我们一行人在学校剧场观看了《武传奇》,第一次看有剧情的武术,十分精彩!这些用一身武艺来“讲故事”演员,都是这所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的学生,长在精武门下的他们,练就了浑身武气,高超的武艺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他们所传承的“精武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霍元甲《武传奇》剧照
霍元甲《武传奇》剧照

记者一行与《武传奇》演员合影
记者一行与《武传奇》演员合影

  《武传奇》武剧时长80分钟,演出跨越4000余年,历经16个朝代,分别讲述原始社会末期、春秋、宋元明、晚清、中华民国五个经典时期的传奇武术故事,并将展示近百种兵器及拳术套路,充分展露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