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当故宫遇到青岛-开启“复活”遗产的盛宴


/

  青岛艺术博物馆开启,比网红街角更加悦目的,是来自黄瓦红墙内的“风景”

  不知从何时起,青岛大学路、鱼山路街角那处装点了黄色琉璃瓦的红墙拐角,忽然成为青岛老城的网红地标,给一墙之隔的静默的市美术馆增添了些许喧嚣。不过最近,争相在这里留影的人们时常会听到红墙内传来有如上古编钟奏出的清越之音……

  7月6日,美术馆正式多了一个全新的称谓:青岛艺术博物馆,新鲜出炉的标识,正是“网红角”的图形。人们排起长龙,只为一睹那黄瓦红墙内的“风景”。

精美的故宫展品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王雷 摄
精美的故宫展品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王雷 摄  

  在这处始建于1934年、作为青岛“万字会”旧址的超过14000平方米的国宝级建筑院落里,一场别开生面的 “盛宴”业已开启,囊括了“琴瑟和鸣——故宫古琴展”“凝华焕彩——宫廷珐琅器展”“紫禁城与丝绸之路展”“青出于蓝——明清御窑青花瓷器展”、齐风鲁韵展、新编钟展、光影百年全景影像展、青啤百年体验展等八个主题的展览,堪称一次中国故宫传世精品与山东青岛民间技艺交相辉映的文化呈现。

把故宫搬进青岛人的“日常”

古琴、编钟、珐琅、青花再现古雅生活

  在青岛艺术博物馆,我们能看到什么?是熟悉又陌生、传统而古雅的生活图景,它们走出京城故宫华丽的宫廷殿宇,跨越地域、时空,进驻现代青岛人的日常生活。

  古琴,位列中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宫廷礼仪用乐的瑟,也是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琴瑟和谐,而今在青岛艺术博物馆罗马厅一层的中央大厅中再现。

可以用钢琴操控的古代编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王雷 摄

可以用钢琴操控的古代编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王雷 摄

  人们在“琴瑟和鸣——故宫古琴展”上看到的,不仅是南宋的“清籁”琴,明万历的“蕉林听雨琴”,和清宫御用黑漆彩绘云龙纹瑟。还有清代的红木几,11件精选乾隆工珐琅器。

  而翻越红墙的清越之音出自置于中庭的一组仿古编钟,它完全仿照湖北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形制、纹饰和工艺打造。

乾隆款画珐琅西洋风景人物图盖罐 王雷 摄
乾隆款画珐琅西洋风景人物图盖罐 王雷 摄

  曾为舶来工艺的珐琅,依托拥有诸多传统技艺根基的国人智慧,最终嬗变为本土化的中国特有工艺门类,200件元、明、清三朝最富代表性的古代官造珐琅器,让观者依时间的步履,领略珐琅工艺互鉴交融的递嬗传承;16件精选“中国国瓷”——青花瓷器,则让人们领略了明宣德、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历朝官窑器的隽永造型和繁丽纹饰。

让“非遗”活在技艺大师的炫技里

23项老手艺现齐风鲁韵的精妙“百工”

艺术博物馆内,鲁绣大师现场表演 王雷 摄
艺术博物馆内,鲁绣大师现场表演 王雷 摄

  在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不仅可请菏泽曹州面人师傅为自己现场塑像;还可体验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传统套色技艺。始于春秋的锲金画的金石气息;胶州剪纸的细腻古朴;富有青岛传统海洋文化特色的常盛不衰的精巧贝雕;兴于汉代的博山琉璃的独特烧制工艺;源于3000年前、由来自青岛的工美大师传承接续的镂胜技艺;拥有230多年历史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胶州秧歌;全身并用、“十不闲”的泰山皮影……

  齐鲁大地,自古名匠辈出,战国时期的工匠鲁班,更被尊为“百工之祖”。“齐风鲁韵展”所荟萃的,即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传承至当代仍生生不息的手工和技艺。

  共有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亮相,这些山东省内及青岛本土精妙的文化传承和精良的技艺品质,不仅存在于现场陈列的实物中,更鲜活呈现于技艺大师的现场炫技里。

  亚太手工艺文化周在青岛举办期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罗茜和亚太分会主席嘎达博士一行参观了青岛艺术博物馆,来自山东的传统特色技艺和来自故宫的传世经典工艺让罗茜女士目不暇接,无比惊叹,她的评价同样充满惊叹:“这里简直宛若天堂。”(李魏)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