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以前欣赏蒙娜丽莎时候,你会觉得她是个病人吗?快听两位科艺通才讲述科学+艺术的神奇反应!

  当名画邂逅科学,将碰撞出哪些烧脑的问题?

  达芬奇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除他之外,梵高、毕加索、马奈、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这些艺术大师与科学也有不解之缘?

  昨日,在“2018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座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和上海大学教授,我国高级科普杂志《自然杂志》编审林凤生,饶有兴致地揭开了众多世界名画中蕴含的科学秘密。

  有意思的是,两位主讲人既是科学专业出身的科普高手,又都画得一手好画。科学与艺术的殊途同归,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世界名画,人们首先想到的那几幅中肯定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想必无人不知画中那位带着神秘的微笑,脸庞略显浮肿的女子。你还从中看到了什么?西方经典绘画崇尚写实,人物特写惟妙惟肖,透过精湛的画技,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也可让观众“看在眼里,明于心中”。“有医学家认为,为《蒙娜丽莎》做模特的这位女性,双眼内眦各有一块小小的凸起,在医学上称为黄斑瘤或脂肪粒,是一种黄色的脂质酸沉积在皮肤下形成的症状,而且她的双手上也有一些良性的皮下脂肪瘤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这位女士胆固醇超标,内分泌失调。”林凤生教授表示,若结合丰富的医学知识,可谓“第三只眼”赏画,换了一种视角,可在鉴貌辨色中分析画中人可能患有的疾病。

那么,倘若画家本人患有疾病,我们该如何看出端倪?林教授又举例说,梵高患有癫痫等病,在其著名画作《星空》中,病态产生的幻觉令他将天穹上的星体画得异常明亮,并运用大量不规则的弧线作为衬托。在一次严重犯病后,他创作了两幅自画像,用绿色勾勒的眼睛、红棕色胡须、郁闷的嘴角、高耸的眉棱骨,加上旋转的线条,这无疑是一个备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形象。
林凤生此次携新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参加上海书展。像这样“第三只眼”赏画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主要从科学视角解读众多世界名画,阐述和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内容和思想,揣摩画家创作时的构思、创意,探讨科学方法在绘画技法中的应用等。林教授大学学的是电子物理专业,但在中学时代,他曾师从唐云、丰子恺等名师学习绘画。

昨天的另一位主讲人杨秉辉教授,不仅是著名医生、医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画家与作家,他的钢笔写生与科普小说佳作不断。

医学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和谐,而精神健康不单靠“打针、吃药”等医疗手段就能得以解决,艺术也是陶冶情操的“良药”。当艺术与医学相遇,又会演绎出怎样一番故事呢?据杨秉辉教授介绍,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描绘了一个男人在同一位置上的“十”字型和“火”字型,并同时嵌入到一个矩形与圆形中。矩形代表人的两手臂展开的距离与人身等高;而圆形则意味着,若以肚脐为圆心的话,人的手脚刚好处于同一个圆周中。原来,此画独具匠心地对人体结构进行研究,体现了绘画在医学上的直接应用。
杨教授举的另一个例子是:荷兰画家伦勃朗,受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所托,在1632年绘制《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通过巧妙的构思,生动地刻画出教授讲述解剖学课程和同学们凝神察看的群像,对医学的探求精神跃然纸上。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曾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将科学与艺术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杨秉辉教授则说; “从事艺术的人多学一点科学知识,从事科学的人懂一些艺术的皮毛,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益,对他从事的事业也有益,对人性的丰满、甚至对身体的健康都有益。”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