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100家博物馆,100种读城方式


/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一家总面积2100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海右博物馆开门纳客,馆长赵敦玲希望人们能够在他的博物馆里观字画,如古人般沉浸、惬意。进入2019年,青岛的博物馆总数,包括新近提出申请者在内,已突破百家。

  有研究显示,青岛所拥的独特的行业特色文化优势资源,为青岛百座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先天条件: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科技发展史,与城市历史紧密相连的老建筑群,各类近现代工业遗址……它们正在孕育新的复兴,改变着青岛博物馆城的整体格局,同时也在塑造有关这座城市的全新的文化印象。

  做一本关于传承的“立体书”

  海右博物馆积累了馆长赵敦玲过去30余年的个人收藏。5月18日,人们在这座位于青岛CBD区域的蓝色现代风格建筑中穿越时空,透过从明清到民国、经过重新编排与整合的数百年艺术珍藏,重新认知齐鲁文化。

  根据青岛市博物馆学会的初步统计,青岛非国有文博场馆的数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其总数已突破60家,占比超过国有文博场馆的数量。而个人创建博物馆的初衷,无论规模大小,无一例外,源于对传统的守护和传承。

  在海右博物馆开业之际,即墨花边博物馆馆长王军,为即将开进即墨古城景区的“新馆”做准备。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即墨花边,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出身花边世家的王军,外公曾是上世纪30年代即墨 “德记花庄”的创始人,从小在外公家长大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创办了自己的花边企业,他开始将大量的传统工艺样式和图片搜集起来,最终在厂区创办了这家博物馆,还开辟了技艺传习基地。

  在位于青岛市郊莱西水集一村的乡村记忆博物馆,更多年轻的父母会选择在节假日和孩子一起,来这里体验富有年代感的农耕文化。不到600平方米的展馆,按照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分区,集纳了他跑遍胶东半岛收集来的各色已成历史的农具,还有织布机、辘轳、石碾……

  找到衔接传统与公众的最佳方式

  5月20日,一场由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马宏林主讲的“现代科技与文物艺术品鉴定”讲座,在青岛市博物馆开讲。有限的听讲名额,一周前就在博物馆官网上被抢订一空。走进博物馆,参加专业性的公共活动,日益成为青岛人的时尚需求。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如何找到衔接传统与民众的最佳方式?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青岛市博物馆和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都推出了夜场活动,青岛市博物馆的“夜色青博”经过连续5年的积淀,已成品牌,从免费公益鉴宝,到文物修复体验,再到今年新推出的与高校联动的文物修复大咖公开课,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一直在进行着“文化的中枢”的探索。

  而在正在申请备案的博物馆中,青岛小巨人微海洋科技文化博物馆的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这家位于青岛市海洋科技文化聚集区—青岛蓝谷的博物馆,以“一滴海水 一个世界”为主题,将人们肉眼不可见的微海洋世界借助显微镜、模型、视频、图片等方式加以展示,打造科学性与艺术性俱佳的国内首座微海洋主题博物馆。

  据了解,该馆的多项镇馆之宝都是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中科院院士郑守仪、中科院院士宋微波等海洋巨擘团队的捐赠,其中郑守仪院士根据显微镜下有孔虫的原型,按比例放大后亲手雕刻的有孔虫模型,已经在进行系列文创饰品的创意开发。另外,高新技术企业——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也在将博物馆亮相……一座博物馆,可谓将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一网打尽,也指向了青岛海洋科技的传统与实力。

  作为青岛新的博物馆时尚打卡地,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再度迎来人流高峰。博物馆负责人宋志提出一个关于未来博物馆的新定位:“我所理解的未来的博物馆,就是在彰显传统的同时,又与现代元素接轨,经过时尚、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共同加持的博物馆,才是有生命力的。”(李魏)

  (配图 1、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王雷摄 2、青岛电影博物馆内的现代化艺术展示   王雷摄 3、青啤博物馆)


[编辑:页丛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