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侨乡广东】广东奏响精准扶贫最强音 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决战脱贫攻坚

2020年05月22日 09:35 来源:侨乡广东


仁化贫困户种植蔬菜脱贫

仁化贫困户种植蔬菜脱贫


乳源农户种植“樱桃番茄”销往珠三角
乳源农户种植“樱桃番茄”销往珠三角

无人交通车正在往果园运输农资
无人交通车正在往果园运输农资

乳源农户种植的黑皮大冬瓜丰收了
乳源农户种植的黑皮大冬瓜丰收了

 

  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共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不仅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是必然要载入史册的重要一年。

  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在广东,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时刻已然到来,冲锋号角响彻岭南大地。面对战“疫”战“贫”的加试题,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头,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尽锐出战。今年,广东将给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历史性句号,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承载着南粤人民梦想的全面小康即将迎来梦想成真的时刻。

 

广东经验

产业扶贫:激活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

  “我们现在种辣椒用的是自动喷灌技术,不用在田地里风吹日晒、弯腰耕作。”初夏时节,走入粤北翁源富陂村的蔬果基地,齐腰高的辣椒长势喜人。祖辈都是农民的温则秋指着最新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设备欣喜不已。

  在过去,上有老下有小的老温农忙时“看天吃饭”,农闲时打零工维生,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上下挣扎。得知翁源县德财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免费农业技术培训后,他立即报了名,不但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栽培技术,现在还负责整个村100亩蔬果基地的日常管理。刻满风霜痕迹的黝黑脸庞满是骄傲:“我现在年薪5万元左右,比过去增长了近十倍。”

  如今,粤东西北无数传统农人的生活,正在从“传统农业”跨向“智慧农业”。在距离翁源不远的仁化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沉重的肥料物资由“轨道交通”来运输上山,果园的地上、空中布下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的“天罗地网”,种植基地布置了小型农业气象站系统及墒情监测系统……

  盛夏将至,正是果树田间补水补肥最忙碌之时,但仁化柑橘产业园的创业带头人黄锦文拿出手机按下APP开关,果园空中一根根管道下悬挂的喷头向果树喷出水雾。一名果农站在树荫下感慨:“再也不用在烈日暴晒下挑水施肥,动下手指,就解决了以往一群人忙活几天都忙不过来的活。”

  相对以往的“看天吃饭”,仁化这个丹霞山下的小县还建成了大数据大屏展示系统,对采集到的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发展、种植销售等全环节决策提供参考。县里通过发送短信、信息专报与登录服务平台查看等方式,为农业企业提供病虫害防治、土壤干湿度、农业气象等信息。

  目前,地处粤北欠发达地区的仁化柑橘种植面积20多万亩,成为广东省柑橘生产主产区。该县柑橘产业园柑橘种植规模达12.1万亩,产值达23.8亿元。园区内参与种植柑橘农户达1万户以上,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种植户年纯收入达1.5万元/亩。

  在广东,产业扶贫已成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广东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用好“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平台,加大县镇统筹开发力度,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目前,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3.6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在粤东西北地区,广东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建设“一村一品”基地1048个,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

  在产业扶贫等一系列举措的带动下,全省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广东2277个贫困村的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8万元,贫困村“后队变前队”目标基本实现。


就业扶贫:让贫困劳动力端稳技能“铁饭碗”

  “这是我接受过最正规、最好的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林尊航从湛江被推荐到深圳一家酒店工作,有五险一金,包吃包住,一个月到手的工资接近4000元,这让他非常满意,脱贫也有了“原动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广东全力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就业扶贫工程,像林尊航这样从中受益、实现技能就业致富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多。

  以“粤菜师傅”为例,两年来,各地“洗脚上田”的“师傅们”就业创业模式在不断创新,各种“粤菜师傅”创业孵化基地、“粤菜师傅”创业店在广东各地落地开花,结出硕果——韶关南雄打造“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美食农旅景观,以“梅岭鹅王”为招牌特色,聚焦160多家农庄,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惠州市推行“以厨兴村”,墨园村通过相互帮扶、以师带徒的方式带动500多名村民外出就业创业等,不胜枚举。

  据广东省人社厅公布的数字显示,广东省通过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万人次,带动16万人就业创业。在“南粤家政”项目上,截至2019年11月底,广东已组织家政服务培训19.4万人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确保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稳定就业是广东最有效的脱贫举措之一,也是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广东通过加强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劳务协作,健全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开发了一大批公益性就业岗位。2016年以来,广东创建“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一大批,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98%以上。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31元,年均增长18.5%,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度让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务工人员发愁。保住并端好他们的“饭碗”,让贫困劳动力稳就业,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任务。广东全面摸查贫困劳动力返岗情况和就业意向,加强区域劳务对接,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就业。各地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农田水利等项目,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农村不少小微公益项目也交由村民实施,种种举措有效克服疫情对广东脱贫攻坚的影响。

 

保障性扶贫:民生兜底“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夏天的白昼来得特别早。当一阵嘹亮的鸡鸣声打破云浮罗定加益镇合江村清晨的宁静时,村民盘金明已经早早起身,匆匆走向山中。这段时间正是肉桂收购旺季,盘金明趁着连日来的晴天,多割一些桂皮,卖个好价钱。

  两年多前,因为舍不得花钱治疗,他差点因右脚病症恶化而截肢。村里的一项医疗救助基金救了盘金明,解决了医疗费难题。经过大半年休养,盘金明又开始进山劳作。

  “村里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约三成是因病致贫、返贫;还有不少家庭因孩子较多,且都还在上学,不堪重负。”广东省公安厅驻合江村第一书记黄文学透露,这是合江村面临的两大“症结”。驻村工作组“对症下药”,在乡村设立医疗救助基金、教育助学基金,帮贫困户统一购买商业意外、重疾保险。这剂“良药”医好了盘金明的足疾,合江村脱贫路上医疗、教育两条“腿”齐发力奔跑,改变着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为扎实做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阶段各项工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日前,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扶贫办联合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救尽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保障性扶贫是最大的底线民生。近年来,广东通过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杂费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子女从义务教育阶段至大学教育阶段实行生活费补助,筑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基本实现省域内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目前,全省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至6384元,广东积极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和“应扶尽扶”。

 

长效机制

广东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正如梅州市扶贫工作局摸查的情况显示,该市已脱贫人口中有1800多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4000人存在致贫风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这部分群体的影响也最大,稍有不慎就可能返贫致贫。

  不忘初心,驰而不息。目前,广东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精准把脉,及时帮扶。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稳定现行帮扶政策、力量和资源,把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扶贫办透露,2020年后,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广东将抓紧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推动扶贫工作从主要解决收入贫困向统筹解决支出型贫困、能力贫困转变,从单独依靠“三农”资源向统筹城乡资源共同推进扶贫开发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向构建政府、社会、自身相结合的新型减贫治理格局转变,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全国解决相对贫困贡献广东力量和智慧。

  在新的历史阶段,广东还在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

  据省扶贫办透露,广东乡村振兴工作进入常态化后,将更加注重引入市场、企业和农民及社会力量全面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长期工作中。有了扶贫攻坚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广东未来还将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优势产业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做实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提升开发式扶贫水平。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誓言很快即将成为现实,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愿景即将梦圆。“当惊世界殊”的脱贫奇迹,驰而不息的脱贫脚步,是2020年中华民族为绝对贫困画上句号的最强底气。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决胜阶段,南粤大地频道不换、靶心不散,正在迈向新的历史性跨越。

 

数看脱贫

  据广东省扶贫办公布的数字显示,广东在2009年~2015年实施两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行精准施策、靶向疗法,累计减贫247.6万人,率先完成国家标准下绝对贫困减贫任务。

  自2016年以来,广东累计投入近千亿元资金,用于省内各项脱贫攻坚及援助对口扶贫协作工作。2016年~2020年,广东共安排投入各项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超过800亿元,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低保兜底等各项扶贫政策。

  2016年~2019年底,广东省累计脱贫人口160万人,脱贫率90.7%,贫困发生率降至0.1%以下,94%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全省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

  目前,广东决定对未脱贫人口较多、困难较大的6个市、41个县(市、区)、93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全程实行“挂牌督战”,逐一“对账销号”。(广州日报记者卜瑜 谭玉玲、钟华、蔡明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