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全球确诊新冠患者已超4000万 如何应对全球第二波疫情

2020年10月22日 1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发于2020.10.26总第969期《中国新闻周刊》

 

  9月以来,全球各地都出现疫情反弹,其中欧美的表现最为明显。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统计,截至10月20日,全球确诊的新冠患者已经超过4000万,死亡人数超过111万。美国确诊人数已达821万,死亡超过22万。在刚过去的一周,美国经历了8月以来最严重的疫情高企,每日新增确诊都在6万以上,甚至一度接近7万。在一个月内,美国的单日新增确诊数翻了一番。

  在欧洲,多个国家的每日新增确诊都刷新了纪录。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10月的第二周,欧洲上报的病例数量比3月第一个疫情高峰时高出近三倍。住院患者正在增加,许多城市的重症监护病床将在未来几周达到满负荷。世卫组织警告称,如果对来势汹汹的这一波疫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到明年年初,整个欧盟的死亡率可能比4月还要高出4~5倍。

  据美国华盛顿大学模型团队预测,按现在的新冠传播速度与气象条件预估,到2021年1月,美国的死亡人数会翻倍,可能在1月底达到40万,相当于二战中的全美阵亡人数。

 

  第二波疫情以年轻人为主

  目前,学界达成共识,进入秋季,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经到来。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所谓的“第二波”,就是指传播曲线上的第二个高峰。

  法国的每日新增确诊从8月底开始猛涨,10月19日破纪录接近8万。英国10月以来,每日新增逐渐接近2万,接近9月数字的三倍。与之相比,死亡趋势的上升更令人担忧。在单日新增死亡数字上,10月17日报告了150例,成为自今年6月10日以来的最高记录。

  疫情一直很稳定的德国也没有成为例外。该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数据显示,10月17日,德国单日新增确诊7830例,达到疫情发生以来的最高记录。而在10月初,这一数字还没有超过2000。从数字R0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新一轮疫情在德国蔓延的严重程度。此前,德国复工的前提是基本传染数R0低于1。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每一次公开会议中都不厌其烦地强调,当R0值大于1时,每一个小幅增加都会触发新的指数级增长。但自从9月底以来,R0一直大于1,在10月17日,R0已经达到了1.37。

  这一轮传播中,新冠病毒传播的季节性特点得到了证明。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冠病毒属冠状病毒,这类呼吸道病毒的季节性特点都很明显,由于低温条件下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促进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并且,由于气温转冷,室内活动时间增长,封闭空间内出现了更多的小型聚集性传播。

  陈希也指出,美国这一波疫情的季节性因素很突出,北部的情况比南部严重,有九个州在10月16日创下了单日新增确诊记录,包括怀俄明州、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西弗吉尼亚州、北达科他州、印第安纳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北部。

  与第一波相比,第二波疫情还有一些明显不同的特点。以德国为例,陆蒙吉指出,德国今年3、4月的疫情高峰以输入性为主,感染者多是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周边国家滑雪度假之后,将病毒携带回国,呈少数几个点的小规模局部暴发,影响范围有限,传播轨迹清晰,感染者及时隔离后可以很好地控制住疫情局面。事实上,就在几周之前,大部分病例还可以追踪到来源。

  但现在,情况已经非常不同。德国规定每10万人的新增确诊数如果在一周内超过了50例,所在地区就要考虑加强管制或重新封锁。因为50恰好是一个地区可追踪案例的上限,超过50例就意味着无法锁定该地区全部可能的感染者,也就无法有效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在9月20日时,超过50例的地区只有3个,到了10月17日,已经达到了84个。此外,德国这一轮传播很多发生在私人聚会上,比如一些宗教活动或年轻人在酒吧中的聚会。尤其后者非常普遍,这也增加了追踪的难度。

  在他看来,第二波疫情有一个突出特点,年轻人增多。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数据,近两个月以来,每周新增感染者最主要的群体来自15~34岁,其次是35~59岁和5~14岁,而在3、4月时,感染最多的群体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35~59岁的壮年。从一周感染者平均年龄的变化,可以更明显地看到这个趋势。疫情第一波时,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在45岁上下,9月以来降到了30岁左右。由于年轻人中很多是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识别,易把病毒带回家传给老人,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又有所回升。最新的统计10月12日这周,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9岁。

  陆蒙吉表示,此刻,德国疫情已经从输入性的少数局部点状暴发,进化为本土的多“热点”暴发,已经形成大范围的社区传播。无论从传播场景、传播轨迹、传播速度还是来源,第二波疫情都与第一波有很大的区别。

  在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特点。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第二波疫情中,首先,社区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呈现出多点式暴发,更加难以追踪;其次,以室内的小型聚会传播为主;第三,年轻人为主要感染者。

  “这和过去很多次流感的传播轨迹类似,第一波时种子已经种下,等到气温合适的时候,就开始发芽。”陆蒙吉说。

 

  重提群体免疫的幻想与现实

  随着第二波疫情的到来,多国都加强了管制措施,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表达了或将二次封锁的意图,但引发了强烈反弹。

  10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生物统计学家马丁·库尔多夫、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苏尼特拉·古普塔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杰伊·巴塔查里亚公开发布了《大巴灵顿宣言》(简称《宣言》),截至10月19日,全球有超过1万人在上面签名。

  《宣言》提出,在疫苗问世之前,继续采取一般性的封锁措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弱势群体也将受到更大的伤害。此前的封锁政策还对短期和长期的公众健康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比如,儿童疫苗接种率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恶化、癌症筛查减少和精神健康恶化。此外,让学生辍学也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

  《宣言》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一种变相的“群体免疫”,即“保护重点人群”策略。对老年人这类高危群体实行重点保护,但让死亡风险小的年轻人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学校要全部重新开放,年轻人正常上班,餐馆和企业也应正常营业,文娱体育等活动也都应当恢复。

  《宣言》发起人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马丁·库尔多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年轻人既是低风险人群,又在社交上很活跃。如果他们能够尽快产生免疫的话,整个社会实现群体免疫的门槛会更低。他解释说,这种策略的逻辑是,尽管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100%的保护,与其将感染风险从年轻的低风险人群转移到老年人,不如反过来。

  在库多夫等人看来,这是现阶段“最富有同情心”的做法。但很多学者的看法与之相反。耶鲁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助理教授格雷格·贡萨尔维斯在推特上言辞激烈,他认为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就采取“群体免疫”无异于一场大屠杀。

  《宣言》公布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就在其发布10天后,《柳叶刀》上发表了和它针锋相对的另一个宣言,叫做《约翰·斯诺备忘录》(简称《备忘录》)。约翰·斯诺是现代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份备忘录已有4000多人签名。一些专家指出,《宣言》的三位发起人虽然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但并非专攻流行病学。

  《备忘录》指出,任何依赖自然免疫的大流行管理策略都是有缺陷的。病毒在年轻人中不受控制的传播,会带来很高的感染率和整个社会更高的死亡率。这些感染的年轻人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对医疗体系的冲击也让它不堪重负。来自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将不受控制的暴发局限于社会的特定阶层是不可行的。

  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具体到《大巴灵顿宣言》,这种不可行首先体现在:这种变相的“群体免疫”的一个前提,是已经明确不同年龄层次的新冠感染风险,即老年人是高风险,年轻人是低风险。但问题是,年轻人所谓的“低风险”究竟该如何界定?

 [1] [2] [3] [下一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