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侨乡广东】深圳文化新名片:这座博物馆记录了华侨百年奋斗史

2021年08月24日 09:08 来源:侨乡广东


观澜侨文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观澜侨文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会想起我30年前离乡背井、艰苦打拼的生活,一幕幕犹如昨日。”牙买加归侨陈玉波在观澜侨文博物馆参观时,感慨不已。

 

  旧时华侨割橡胶使用的胶刀和胶杯、从大洋彼岸买回来的缝纫机、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旧书柜以及里面满满一柜子书……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又将重新带领人们走进历史深处,重温观澜160多年的华侨奋斗史。

 

  观澜侨文博物馆于8月7月开始试运行。“接下来还不断有华侨及其后裔捐赠的物件过来,博物馆的内容也将日益丰富。”龙华区政协委员、观澜侨文博物馆负责人之一翁艳芳说。

 

  这将是龙华区、乃至深圳第一家与华侨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它作为海外观澜籍侨胞的一处寻根地以及填补深圳侨史文化空白的文化平台,将成为一张链接全球华侨的深圳文化新名片。

  

  博物馆建造 来之于侨 用之于侨

 

  远远望去,建于民居之中的侨文博物馆独具特色,既有观澜本土特色——炮楼,也有西方的建设特色,大门采用镂空中式雕花和中国红色彩,彰显了保家卫国以及中国红、红遍世界的中华文化自信。

 

  提到观澜侨文博物馆所属的这座建筑,就不得不讲到观澜的华侨文化。

 

  观澜华侨华人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据上世纪50年代《宝安县志》统计,观澜那时就已有3.9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从观澜走出去的华侨开始陆陆续续回国支持家乡建设,其中就包括陈顺安、黄伟雄、陈佛安等一批华侨和香港同胞。1982年,这些关心家乡建设的热心人士自发捐资19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侨联招待所大楼,即侨联大厦,接着发动华侨华人继续投资建设了侨联工业园。

 

  “来之于侨,用之于侨。”这句话翁艳芳在采访中提及了不下5次。侨文博物馆就是由侨联工业园其中一栋1600平方米的大厦改造而成的,馆内收藏的历史资料、物件也都是来自华侨。

 

  走进博物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分居一二楼,里面展示的元素多样,力求生动、形象展示观澜的山山水水和人文特色。

 

  如观澜桥、观澜河、版画、广培学校等景观打造的寻根文化,回顾了华人华侨的过往和回乡建设观澜的历史贡献;一封封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书信、物件,充满感情与正能量,展现了从观澜走出去的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还有各类勋章、发黄的证书等,是观澜华人华侨投身革命、参与抗日的赤子之心的象征。

  

  博物馆由来 百年侨乡 记录侨史

 

  一聊起华侨史,翁艳芳就停不下来,她自幼与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出生于观澜桂花,我爷爷的弟弟就是奔赴南洋打工的一员,可惜出去几十年没有再回来过;爷爷的妹妹也远嫁马来西亚,直到60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土,初次回娘家的她已经是78岁的老奶奶了。”

 

  小时候听父母讲起这段历史,翁艳芳就对远在南洋的这些长辈充满好奇。他们在外面究竟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经历了什么故事?

 

  后来,她从事侨务工作,一段段留存在记忆里的华侨故事才慢慢有了清楚的脉络。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观澜人就坐上帆船,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以图改变命运。经过第一代、第二代的艰难立基后,观澜华侨在商贸、文化、教育等行业渐渐有所成就。“以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很贫穷,几乎都是靠着外出赚钱的华侨资助,才勉强满足温饱。”翁艳芳说。

 

  “我们建这个博物馆,也是被华侨的精神打动了。100多年前,他们就带着这种爱国爱乡的情怀出去奋斗,自己衣食住行不是很富余,也要把钱寄回家乡建桥修路,发展教育,教导下一代要爱国爱乡,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观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培小学、振能小学、观澜中学、观澜第二中学、库坑小学等,均为华侨和港澳同胞所捐助。

  

  博物馆使命 激活记忆 赓续传承

 

  “我负责侨联工作10多年了,与华侨之间的联系从未断过。听到我们要筹备侨文博物馆,有的说帮忙翻译前言、解说文字,有的寄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件。”翁艳芳说。

 

  陈玉波就是其中一个。他在牙买加生活了30多年,得知观澜侨文博物馆有需要,他多次向牙买加中华会馆征集、收藏有关华侨奋斗、生活的历史资料和物件。“如果情况允许,我想从中华会馆中挑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藏品放到观澜博物馆。”陈玉波说。

 

  侨胞陈梅英则是当时投身革命的观澜华侨中的一员。如今听到观澜要建造一个侨文博物馆,这位90岁的老人把自己当年获得的一些纪念章捐赠了出来。

 

  这是一个了解全球华人华侨过去、现在、未来的窗口,也是连接全球华人华侨的桥梁。上述负责人提到,接下来将邀请更多的“侨二代”“侨三代”回来感受观澜的发展,也希望通过寻根,让“侨二代”“侨三代”感受和传承观澜文化。

 

  对于本地人来说,这也是华侨文化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与传承。“带小孩去别处参观博物馆,不如先带到这里,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观澜街道居民陈雨说。(南方日报 黄思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