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ajesmandarin.bianyou.com/
探索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4/%E6%8E%A2%E7%B4%A2%E6%97%85%E8%A1%8C%E7%A4%BE/
阳光商旅http://yellowpage.elmandarin.es/2015/05/%E9%98%B3%E5%85%89%E5%9B%BD%E6%97%85/
君安旅行社

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古村落的新生

2025年11月07日 03:05 来源:


11月3日至5日,由上海新民晚报组织的来自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尼日利亚、埃及、印尼等11个国家的16位华媒代表,前往江南最后的秘境——松阳古村落采风。

深秋时节,秋雨萧瑟,行走在云雾缭绕、如诗如画的古村落中,华媒记者团亲眼目睹松阳古今交融发展的新蓝图和青山绿水间中国古村落的复兴之路。

前言

潺潺溪水穿村而过,泥墙青瓦的民居依山势散落在古道旁,近千年的石拱桥静立溪上,时光在这里仿佛停下了脚步。

雨中,我们行走在松阳县的山路上,眺望那片被《国家地理》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土地。眼前的山峦叠翠中,隐藏着78座国家级传统村落,它们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群体。

高山阶梯式、傍水式、台地式、平谷式和客家古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松阳的崇山峻岭间。

01 千年古塔,时光见证

松阳的故事,要从北宋说起。

县城西面的云龙山下,延庆寺塔已然矗立了千年。这座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古塔,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我们沿着鹅卵石大道走向塔基,仰望着这座高38.32米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塔身微微倾斜,在1980年代的测量中已倾斜2度多,偏心距一米有余,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东方比萨斜塔”。

“延庆寺塔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当地的讲解员如是说。我们一行人踩着千年前的砖石,想象行达禅师从印度带回舍利子,发愿建塔藏之的往事。

风吹过,雨飘过,塔身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如时光在低语。

02 木雕殿堂,匠心传承

离开延庆寺塔,我们前往松阳县城附近的乌井村。远远便看见黄家大院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

步入被称为“百寿厅”的主厅,仿佛走进木雕艺术的殿堂。172根柱子井然并列,厅内雕梁画栋,技艺精湛。讲解员让我们仔细看,在牛角和雀替上有200个不同的篆体“寿”字,无一雷同,令人惊叹。

后院是梅兰竹菊厅,窗格之间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鱼、石榴及雀、鹿、蜂、猴图案,栩栩如生。更让人惊讶的是,雀替上还雕刻着一组劳动场景——砍柴的樵夫、锄禾的农夫、垂钓的渔夫。

据了解,黄家大院是黄氏家族经过近百个春秋的苦心经营建成的。从同治年间开始,黄家先后建起“梅兰轩”、“竹菊轩”和“武扶技楼”,最后在1918年投资5万5千块银元建成规模豪华的“百寿厅”。

03 悬崖古村,文艺复苏

松阳陈家铺村是一个建于海拔800多米悬崖峭壁上的古村落,因地形与外界隔绝。据说,村中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云雾缭绕。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我们终于抵达这个被称为“崖居奇观”的村落。

环视这个悬崖峭壁上的黄土砖墙古村落,与西班牙那座建在埃尔塔霍峡谷两岸悬崖上的白色小镇龙达见上图,真有异曲同工之妙!龙达,因其惊心动魄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天空之城”,也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丧钟为谁而鸣》中,将龙达描绘成一个浪漫与冒险并存的理想之地,使得这座小镇名扬世界,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全球游客。

据陈家铺村的村书记介绍,2016年,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签约陈家铺,在这里开设了“陈家铺平民书局”。这也是陈家铺村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书店开业当年国庆假期,游客就超过万人。至今,书店每年的营业额依旧稳定在200余万元。

“书店给陈家铺带来了大量‘粉丝’,也撬动了村庄的发展。”村书记如是说。名声大了,投资商纷至沓来。精挑细选下,1亿多元的工商资本注入古村,飞茑集、云夕MO+、云影心谷等一批高品质精品民宿先后落地开花。村里还植入了文创基地、乡愁食堂、茶文化空间等业态。

我们看到,今日的松阳古村在书香与灯火的交织中,正书写着“古树发新枝”的当代诗篇。

04 老街烟火,千年不绝

松阳县城有一条长1.9公里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松阳老街,沿街的铺子大多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建筑。老街保留了许多古建筑,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韵味和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在老街里,我们看到有非遗馆、民宿、松阳故事等文创空间。

在非遗馆门口有木偶戏表演,在元朴归来艺术民宿的门口有松阳高腔表演。尽管是雨天,还是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

据悉,元朴民宿的前身是王氏祠堂。近年来,县政府对祠堂进行了修缮,整体恢复了祠堂恢宏的风貌。而现主人又通过后期软装,将这里变成了集雕刻、书画等艺术作品展览和茶道、花艺、琴棋、论坛等活动为一体的民宿。

05 金色布达拉,艺术赋能

杨家堂村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村始建于1655年,被誉为“江南的布达拉宫”。

抵达杨家堂村,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村口那两棵500年树龄的古樟树深深吸引了我们,只见两树相依,枝叶交错,状如夫妻相守。古樟树犹如这片“江南秘境”无声的见证者,它们用苍劲的枝干和繁茂的叶片,讲述着村庄沉淀了数百年的光阴故事;与阶梯式的黄土泥墙村落,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云雾缭绕下的杨家堂村与世隔绝般的宁静。据介绍,村中有村民300余人,宋姓为第一姓氏,系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后裔。

村内巷道由青石阶和鹅卵石铺就,蜿蜒而下。村中有11栋被认定为历史文化建筑,如宋氏宗祠、五龙社庙等。

据了解,虽然村内的古民居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但历经岁月沧桑,大多已破败不堪。2016年,松阳县被确定为“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老屋修缮费用50%左右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补贴,20%至30%由松阳县政府补贴,其余部分由村民自主筹措。

在松阳,老屋修缮严格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上多使用就地取材的泥土、木材、石块等,以确保村落的古朴风貌。

如今,杨家堂村建成了明堂、乡宿、南设食肆、老树餐厅等一批品质民宿和农家乐。村里还引入了尘雪集茶室、南设咖啡、南设松阳印象馆等业态。通过青年创业联盟组织和“乡青”培育计划,已吸引回村创业青年20余位,带动村民增收超50余万元。

06 溪水穿村,共创共富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松庄村。这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潺潺溪水穿村而过,泥墙青瓦的民居依山势散落在溪水边。

横亘在山溪之上的石拱桥,是松庄村的标志性景观。但在过去,松庄村空有一座座土房子,配套设施近乎为“零”,原住民纷纷外出打工。

转机发生在2016年,松庄村对“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重新思考,决定汇聚“三乡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的力量,共谋乡村发展。

孙迎盈就是松庄村从上海引进的首位“新乡人”。2017年,她在松庄村打造了“桃野”高端民宿,巧妙地整合“三乡人”优势力量,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发展。

来到松庄后,孙迎盈为村里的桃子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形象IP和精美包装,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她还鼓励“原乡人”村民参与涂鸦艺术创作,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由涂鸦作品转化而来的文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分红收入。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村庄建设,松庄村借此契机“以商引商”,成功招引9位客商入驻成为“新乡人”,还带动22名“归乡人”返乡。

2023年,松庄村集体总收入103.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0.1万元,相较于2017年分别增长了3.3倍和1.2倍。

后记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松阳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着“县域样本”的称号。这里体现了两种融合,一种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融合,另一种是“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机遇、找得到发展”的路径融合。

采风所见所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松阳探索的是城乡共生的和谐画卷,更是城乡未来模样的生动预演。经过政府、村组织、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共建,松阳的每一个村落都经过精心设计打磨,呈现不一样的特质和面貌,避免了千村一面的格局。松阳的实践表明,城乡发展应基于文化自信,走内生可持续之路。

古韵新生,或许就是这样一幅在古老画卷上,用当代色彩绘就的瑰丽图景。




 

[编辑:]